新華社拉薩2月5日電 題:雪山之巅,有我慈祥的阿媽啦——詹娘舍哨所跨越40載的深情與力量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張京品、陳尚才、李清華
隆冬,喜馬拉雅深山中風雪交加。
近乎垂直的懸崖峭壁環繞四周,海拔4655米的山尖上,詹娘舍哨所傲然聳立,猶如直插長空的利劍,更像懸在雲中的孤島。
冰雪鎖不住春風,高山擋不住深情。雪山下,西藏亞東縣仁青崗村的達吉、次仁曲珍和普赤3位藏族阿媽聚在一起,牽挂哨所戰士的生活,尋思着過年了,再給戰士們送些家裡種的新鮮蔬菜。
雪山上的杜鵑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40年間,她們從風華正茂的“阿佳”(大姐),變成兩鬓斑白的“莫啦”(奶奶)。她們堅持為邊防戰士背送蔬菜的腳步風雪兼程,她們擁軍護邊的故事回蕩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中。
三位老阿媽走在前往哨所送菜的路上(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從“阿佳”到“莫啦”:40年風雪送菜路
“阿媽啦送菜來啦!”不知誰喊了一聲,距離詹娘舍哨所6公裡外的則裡拉哨所頓時熱鬧起來。
戰士們請阿媽到爐旁烤火,達吉則遞上一壺自己打的甜茶。
看着小戰士楊鵬程布滿凍瘡的手,達吉阿媽心疼得一把捧起來,貼在臉上。“孩子啊,要多愛惜自己的身體!”
仁青崗村,一個距離拉薩500餘公裡、隸屬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下亞東鄉的偏遠村落。春節前,村裡3位阿媽——63歲的達吉、68歲的次仁曲珍、63歲的普赤,背着3大包、每包幾十斤重的新鮮蔬菜,從村口出發,乘車沿着蜿蜒的盤山公路,冒雪前往雪山之巅的邊防哨所。
背包裡,裝滿3位阿媽對邊防戰士的深情與牽挂。從1982年起,每周兩三次,她們已經40年不間斷地給邊防哨所送菜。
受大雪影響,道路阻斷,考慮到阿媽的身體狀況,詹娘舍哨所的戰士下到則裡拉哨所将菜接上山。
雲南省楚雄彜族自治州的軍屬普曉虹寒假期間跟随官兵到三位老阿媽家裡走訪,她在和雲南老家父母視頻通話時說:“爸媽,我在西藏有了三個阿媽!”(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我是1959年出生的,這一年西藏百萬農奴解放。‘金珠瑪米’(解放軍)很偉大,西藏是他們解放的。我們的家,也是他們在保衛。”達吉對第一次給哨所送菜的情景記憶猶新。
“早些年,邊防哨所條件非常艱苦,吃上新鮮蔬菜是戰士們的奢望。我和一名叫日珠的同鄉,就決定給哨所送菜。後來日珠身體不好,次仁曲珍和普赤加入送菜的隊伍。”達吉說。
“那時經常早上四五點摸黑出發,照着小手電,翻山越嶺走八九個小時,回到家常常是深夜。”次仁曲珍說。
為了給更多的哨所送菜,她們還擴大蔬菜種植面積。
從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從亞東河谷到雪山之巅的40年擁軍情,正如雪山綿綿,卻危險常伴。
一次,3位阿媽路上遭遇一頭狗熊。她們想起父輩們說狗熊怕光,就用手電筒直射狗熊的眼睛,3人不敢動也不敢喊……好在對峙10多分鐘後,狗熊掉頭走開了。
有一年冬天,風雪特别大,她們在山裡迷路了。“哨所到底在哪?我們3人一着急就‘嗚—嗚—嗚’地大聲喊,果然聽到哨所的狗叫聲,順着聲音最終找到哨所。”次仁曲珍回憶說,午夜時分,她們把蔬菜送到哨所時已筋疲力盡,戰士們也感動得熱淚盈眶。
達吉阿媽(左)在與退伍20多年的一名貴州籍戰士視頻聊天(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40年過去,3人的足迹遍及詹娘舍、則裡拉、東嘎拉等10多個哨所。她們把青春留在雪山之上,也把擁軍護邊的深情镌刻在雪山之巅。
背菜之餘,她們還幫戰士們收發信件包裹,轉送維修小電器,成為一茬又一茬邊防戰士共同的阿媽。3位阿媽的家,早已成為邊防官兵探親、休假中轉乃至相親的“家”。
500多封“兵兒子”的來信,800多張“母子合影”,一個個代請阿媽轉寄包裹的泛黃信封,一聲聲“想你”的語音,是阿媽們留存的“寶貝”,也是軍民魚水情的深深記憶。
這是官兵們向三位老阿媽敬禮,老阿媽感謝解放軍(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捧在手心裡:“一輩子做一件深情的事”
“老班長好!”
“阿媽啦過年好!身體好嗎?我好想你們啊!”
從祖國邊陲西藏到貴州的千裡連線,臘月二十四在達吉阿媽家裡進行。
“當年你們在上面時,條件太艱苦,現在各方面都改善了。你站過崗的哨所條件好多了,夏天車子能上去,能吃上新鮮蔬菜,有自來水,還能用電暖器烤火。請你放心哈!”達吉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講述着哨所的變化。
“太好了!幾十年來,你們堅持為哨所官兵送菜送信,每每想起你們,想起你們給我取的藏族名字達貴,我在工作中就有使不完的勁兒。你們就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好阿媽!”
“戰士們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現在是不行了,老咯……”次仁曲珍難抑思念之情,掩面抽泣。
“在我心裡你們永遠都不老!要多保重,年後我抽空來看你們!”電話那頭,退役26年的老班長陳永遠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群山環抱中的仁青崗村,寬闊平整的柏油路縱橫延展。路兩旁,一棟棟錯落有緻的二層新樓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随風飄揚。
清晨,次仁曲珍家的藏式火爐燒得正旺。火爐上,已經煮好的甜茶正在鍋裡翻湧;窗台上,一盆盆綠植煥發着新春的生機。
當地官兵到仁青崗村為三位老阿媽裝點房屋,準備迎接春節(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西藏軍區某邊防團的戰士們帶着愛人來到3位阿媽的家。
戰士和軍嫂們拿着鐵鍬、掃帚,為老人家鏟除積雪,貼上春聯和窗花,挂上喜慶的紅燈籠,并送來果蔬、米面和新年祝福。
“巡邏和執勤很苦吧?手都脫皮了……”摸着戰士們的手,普赤滿眼心疼。當聽說軍嫂成搖是老師後,次仁曲珍直誇當老師好,可以為國家多培養人才。
“國家是大家,我們家是小家。”拉着阿媽的手,成搖說,“來到軍營我才真正理解,隻有軍民團結,才能邊疆穩固!”
這是老阿媽送達哨所的綠色蔬菜(1月27日)。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阿媽達吉的身上,如今仍留有送菜時的凍傷。
“戰士們就是我們的親人,我願意一輩子就做這樣一件對戰士們深情的事。”達吉說,“早些年,條件有限,戰士們很不容易。希望他們退伍脫了軍裝能不忘初心,在祖國各地不管是什麼崗位,都能像當兵時一樣去拼搏,做對祖國有用的事情。我們老阿媽會一直等着他們的好消息!”
如今,戰士們有了豐富的後勤保障,還可以通過手機App下單訂菜。
戰士們勸3位阿媽不要再送菜了,但她們依然沒有停下腳步,每過一段時間就要精心挑選一些新鮮蔬菜送到詹娘舍哨所。
“已經習慣了,隔段時間不去,心裡就空落落的。”次仁曲珍說,“到哨所看看戰士們的生活,和戰士們聊聊天,心裡就踏實多了。”
“阿媽們也知道哨所生活條件好了,如今給戰士送自己種的菜,背的不再隻是物資,更多的是軍民團結一心的溫暖和親情!”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政委應成虎說。
次仁曲珍老人在哨所與戰士一起吃飯時,講述過去送菜的經曆(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有國才有家:“永遠的兵媽媽”
懸崖峭壁上,凜冽風雪中,踏着齊膝甚至齊腰深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記者從亞東縣城用了5個多小時攀爬上詹娘舍哨所。
盡管孤守雲端,這裡的生活并非與世隔絕。近年來,高原邊防哨所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哨所内衛生間、洗漱間、廚房、鍋爐房、醫務室等一應俱全,戰士們還開辟出文娛室、圖書室、軍營網吧等休閑區。
談到生活之變,詹娘舍哨所班長常科感慨良多:“過去,哨所用水都是大難題,上廁所隻能到室外。現在,哨所建起蓄水間,可以将水抽到山上,戰士們用上電熱水器洗澡,平時還能和家人視頻連線。”
詹娘舍哨所之變是西藏邊防鞏固、邊境發展的一個縮影。
“目前,全縣所有行政村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接入了國家大電網,實現了自來水入戶。”亞東縣縣長紮西次仁介紹,全縣2021年人均年收入已達2.1萬元,軍民團結一心守邊疆的局面更加鞏固。
老阿媽達吉在和戰士聊家常(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在3位阿媽的帶動下,真情擁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57歲的歸桑是切瑪村人,已堅持為邊防哨所送菜27年。“每次送菜回來,心裡就特别滿足,像是完成了一份心願。”歸桑說,“要繼承擁軍好傳統,送菜送到自己走不動為止。”
40年來,3位阿媽背菜擁軍的事迹感染着一茬又一茬戰士,也鼓舞着更多的人關心詹娘舍哨所,關心守土固邊。
三位老阿媽在哨所與戰士合影(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我不能像阿媽一樣給你們送菜,但我希望能帶給你們溫暖。雪山上沒有鮮花,這是北京銀杏葉做成的玫瑰,永遠不會凋零!”一名在讀大學生在給戰士的信中這樣寫道。
除夕夜,一場與“雲中哨所”詹娘舍官兵“雲守邊”的直播活動,看哭了無數網友。
“我餘生最大的心願,就是還能見見退伍的老兵。因為我們老了,我想他們,我怕再也見不到了……”話剛出口,3位老阿媽掩面搖頭,熱淚長流。
“我從雪山走來,雪山有我慈祥的阿媽啦,她是我一生的牽挂。哦,我走出了雪山,阿媽依然為我祈禱……”
風雪驟歇,《雪山阿媽》的歌聲傳來。雪地裡阿媽蹒跚且偉岸的身影,正如擁抱雪山之巅的最美雲霞。(參與采寫:黃鑫)
這是西藏亞東縣下亞東鄉仁青崗村村民次仁曲珍、達吉、普赤(從左至右)(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達吉阿媽的身上,如今仍留有送菜時的凍傷(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