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人工增殖放流的中華鲟累計超過了700萬尾,但野生的中華鲟數量仍岌岌可危,目前仍是極危保護動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重蹈白鲟的覆轍。
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中華鲟還是長江中非常長江的物種,漁民随便一網下去,就有可能撈起幾條中華鲟。然而,葛洲壩建成之後,中華鲟的種群數量就急劇下降。到了2000年後,無論是誤捕,還是科研捕撈,加起來都不超二三十尾。到了2013年,長江中再也檢測不到中華鲟産卵,這意味着中華鲟離斷子絕孫或許已經不遠了。
要知道,無論白鲟、還是中華鲟,都有着江海洄遊的習性,每年的夏秋之際,成年的中華鲟都會從長江入海口溯遊搏擊3000多公裡,來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一帶産卵繁殖。然而,葛洲壩等攔江大壩的修建,相當于加上了一道門,直接阻隔了中華鲟的洄遊之路。
連産卵的地方都回不到,成年的中華鲟沒有産卵場,自然不再願意産卵,甚至有的直接撞向大壩,因而葛洲壩下遊經常會看到中華鲟屍體。
很多人可能會說“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事實上,中華鲟還真具備這個能力,直接在葛洲壩下遊十幾公裡處選擇了一個新的産卵場,但這無疑是下下策,不然也不至于種群數量如此瀕危。畢竟,70年代長江檢測到能繁殖的中華鲟個體超過1萬尾,到了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10年估算隻剩57尾,如今更是已多年未檢測到。
中華鲟的瀕危,罪魁禍首真的是沒有魚道的三峽嗎?說出來很多人可能不信,三峽大壩是沒有魚道的,這問題毋容置疑。但三峽為何不預留魚道呢?
首先,三峽下遊幾十公裡處,還有葛洲壩這座攔江大壩,七十年代修建的葛洲壩,壓根就沒考慮過魚道的問題。需要洄遊的魚兒,連葛洲壩都跨越不了,就算三峽建設了魚道,也沒啥用處,無非徒增成本。
其次,三峽建設之初,專家認為四大家魚沒有過壩的必要,而需要洄遊的白鲟、中華鲟、鳗鲡等過不了壩。這是因為,魚道本身就是“騙魚”的,就算建了,長江中的這些洄遊魚類也不一定懂得走。畢竟,隻有類似于鲑魚、鳟魚等遊泳跳躍能力很強的魚類才能通過魚道,這也是美國哥倫比亞河上的大壩都建有魚道的原因。
最後,三峽大壩的落差高達110多米,很難建設魚道,甚至可以說完全不滿足梯式魚道的建設條件。
如果硬要說中華鲟瀕危的罪魁禍首,也絕不是三峽大壩。下遊的葛洲壩、環境的污染、過度的捕撈都與之脫離不了幹系。但說與三峽沒關系,也不可能。畢竟,三峽大壩建成截流之後,葛洲壩下遊的産卵場水位會直接降低,進一步縮小中華鲟産卵地,甚至對中華鲟卵造成緻命的威脅。
既不能洄遊,也沒有魚道,難道中華鲟遲早也得走上白鲟滅絕的道路嗎?
先說答案,無論是野外的,還是人工養殖的中華鲟都是一級保護動物,決不可能出現在市場上,更不允許食用,一旦違法殺害,必将面臨牢獄之災。
盡管三峽、葛洲壩沒有預留魚道,但專家還是提出了幾個拯救中華鲟等洄遊魚類的方法。既然中華鲟過不了大壩,那就用人工引誘捕撈,将其人工送到上遊去。但這個方法,似乎不太靠譜,畢竟從長江下遊到金沙江,除了葛洲壩與三峽之外,還有着向家壩、溪洛渡等諸多電站。
其次就是人工增殖放流。目前,也隻有這個方法最奏效。根據統計,38年來,已經累計向長江中放流超過700萬尾中華鲟。
有人看到這,心中不免有這樣的疑惑:明明放流了幾百萬尾,為啥還說中華鲟是瀕危物種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首先,放流的存活率很低很低;其次,放流的中華鲟到大海裡生活後,不一定洄遊,更加檢測不到人工放流的中華鲟産卵。
至于前面所說,人工養殖的中華鲟也是保護動物,既不能售賣,也不能食用。有人可能會反駁說:經常在市場上看到。其實,市場上售賣的并非中華鲟,而是普通鲟魚,一般是雜交鲟、施氏鲟、俄羅斯鲟等。至于如何區分中華鲟以及其他鲟魚,歡迎懂行的留下評論互相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