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新課改下教師知識與能力專業化

新課改下教師知識與能力專業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05:05:21

新課改下教師知識與能力專業化(新課标六個關鍵詞對教師的挑戰)1

新課改下教師知識與能力專業化(新課标六個關鍵詞對教師的挑戰)2

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研讀。我們認為,對廣大教師來說,不僅應關注和重視對課标的解讀,更應看到新課标變化的六個關鍵詞背後對教師水平能力的挑戰之大,可謂前所未有,甚至已成為能否實現新時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道坎。

關鍵詞一:

思想性-對教師政治素養的挑戰

毫無疑問,我國中小學課程的思想性從來都是首要特征,而且越來越強化。2022版新課程标準更是強調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從前言、指導思想、修訂原則、主要變化的具體内容等方面,從不同角度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标,反複強調的相關論述。所有科目課程标準的内容,也都無一例外地把課程方案的思想性、方向性的要求,統一編排在最前面。同時,在所有科目課程标準關于課程核心素養的描述上,幾乎都是對課程思想性要求的内容表述,進一步引導廣大教師要把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教育目标落實落細。

但是,若要把課程思想性真正落實到教師具體課程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并非易事。因為在教師中,普遍存在着忽略課程思想性而過于重視課程學科性知識傳授傾向。因此,雖然新課程标準将課程思想性強化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但與此有差距的是,現實中很多教師在此方面的素養、能力與新時代課程育人目标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面對如此挑戰,教師唯有加快提升自身政治素養與理論修養,才能在踐行新時代課程改革和教書育人的道路上行穩緻遠。

關鍵詞二:

跨學科-對教師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檢驗

從20餘年前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至今,一直要求課程教學要“淡化學科本位,整合課程内容”,在教學中不能隻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傳授。如今新修訂的課程标準更是對此提出明确要求,所有課程在主題教學過程中,都應根據各自性質和育人價值,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課程創新實踐要求,“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體現的是課程綜合化的新要求。

客觀地說,很多教師的知識與能力基礎,不能适應新時代跨學科整合知識的要求,對今後如何增強跨學科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廣大教師唯有博覽群書,加快豐富自己的背景性知識,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才能在對新時代教師綜合素質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三:

學段銜接-對教師精準教學能力的檢驗

各科目新課程标準均要求教師必須做好課程學段銜接,即幼小銜接要求教師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教學,要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小升初銜接要求教師高度關注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注重把握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初高銜接要求明确教師必須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對此,廣大教師隻有對課程标準進行整體化理解,才能做好學段育人的無縫銜接,特别是針對普遍存在的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要求小學教師必須學會課程遊戲化。同時,新課程标準對各門課程涉及不同學段同一主題,均要求注意課程内容之間的相互關聯。如此,對教師是否具備“依标教學、達标教學”的精準教學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戰,老師們唯有抛棄“經驗”中應該淘汰的固化思維,加快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才能适應新課标引領下的新教學。

關鍵詞四:

核心素養-對教師終身學習能力的挑戰

各科目課程标準均首次将課程核心素養非常精準具體地描述為56個核心素養點,并稱之為課程核心素養内涵而非學科核心素養。因為課程雖然包括學科,但并非隻是單純學科概念。如科學、藝術、體育與健康、信息科技、勞動以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不是哪個具體學科能夠表述清楚的。

由此可見,新課程标準強調的課程核心素養與跨學科及學段銜接等問題緊密相連,要求教師樹立課程的整合、融合、跨界意識。毫無疑問,要把精準的課程核心素養落實到位,對教師自身是否具備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是一個躲不過去的挑戰,教師唯有主動升級自己的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自覺提升自身核心素養,錘煉自己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才能扛起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任與使命。

關鍵詞五:

實踐應用-對教師知識整合能力的挑戰

如果說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提出了“教育要與生産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那麼,新課程标準則将“兩個結合”具體落地為“加強課程内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加強課程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鼓勵“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優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法與路徑,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等可操作性要求,特别是各科目課程标準以核心素養為綱呈現課程目标,以主題、項目或活動組織課程内容,都在強化課程實踐和跨學科實踐、驅動教學内容與方式的深層變革。

顯然,新課程标準對實踐應用的要求,說明新時代課程育人的内涵和質量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注重實踐性、應用性、綜合性、創新性地實施課程标準,對教師的能力與素質要求,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如此,如果教師不具備應對課程實踐應用要求帶來的知識融合、遷移、轉化能力,就很難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育人目标落到實處,教師必須抓緊時間補上自身知識整合與遷移及創新實踐應用能力的不足,才能更快地适應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六:

教學評一緻-對教師準确施教能力的挑戰

長期以來,“唯分數”成為左右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魔咒,使課程标準要求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标得不到落實。對此,新課程标準明确将教師教、學生學與考試評緊密結合起來,強化三者的一緻性,要求教師注意将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結果評價等結合起來。既強調日常考試評價的育人功能,也要求評價與“雙減”要求緊密結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有效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并強調将結果評價和綜合評價相結合,優化試題結構,增強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提高試題信度與效度。同時,還針對“内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為教師實現“教、學、考”的一緻性提供了非常清晰的依據。

新教學、新評價對教師“如何教”“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來說是一種全方位的檢驗和挑戰。教師隻有加快深研細學、吃透吃準新課程标準,進一步提升素質與本領,以強大的課程領悟力和踐行力,迎接新時代深化課程改革和課程育人新局面的到來。

— END —

來源 | 《教師報》、教育在線基礎教育研究院

作者 | 王越群 安松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