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朱棣如何官複原職?文|阿朱啊明成祖朱棣駕崩了,卻未來得及再看一眼自己打造的新帝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山河月明朱棣如何官複原職?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阿朱啊
明成祖朱棣駕崩了,卻未來得及再看一眼自己打造的新帝都。
他17歲征戰沙場,從一個刀都提不起來的小士卒,到大明最能打仗的皇帝。做燕王時,兩次北征,壓制得大元不敢再犯邊境一步;登基後,五次親征蒙古,收複安南,鞏固南北邊防;六派鄭和下西洋,為國家創造海外營收;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開創了永樂盛世。
人至暮年,壯心不已,舉國敬仰,後世欽佩。
隻不過,朱棣的一生不是征戰的路上,就是忙于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就連駕崩之時,也是在親征的歸途中,尤其是臨終前踏馬奔馳,在自己開創的疆土上,縱橫着,有不舍也有欣慰。
其實,朱棣最後一次親征,卻愁壞了所有人,上至太子,下至群臣,都在挖空心思不讓他出征,就連身邊伺候的太監都想偷偷把計時的爐香悄悄掐滅;楊榮更是借口萬壽日,讓大軍休整一日,但都沒能阻攔他遠征的雄心。
最耐心尋味的是朱棣臨出征時對着徐妙雲的牌位說很快自己就來陪她了,為何他還不願停下腳步,哪怕坐居中軍,讓年輕的将領沖鋒陷陣也好,但他還是力求身先士卒,拼了命也不肯後退一步。
暮年征戰對于行軍打仗,朱棣絕對是行伍老手,即便是親封的一衆公爵王侯,也多半是跟随着他出征,而真正的核心領帶非他莫屬。
突逢鞑靼弑君背盟、再立新君,讓朱棣一下子警覺了起來。他親自出巡北京後,原本是派了郭骥出使漠北,卻不料被新擁立的大汗殺了,還把頭顱懸挂在王庭之外。
其實這個時候,漠北的大權是在太師阿魯台手裡,雖然新君是皇室血脈,但手上并沒有兵權,隻不過是想禍水東引,故意惹怒大明,讓大明和太師打起來,而這位新君則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但大明卻不得不打,而阿魯台也會盡全力反擊。
雖說朱棣心意打仗,但也看穿了陰謀,他對孫子朱瞻基說道,“行軍打仗最重要的是萬無一失,草原人不同于中原人,那裡的女人在馬背上都能生孩子,剛生出來的孩子還沒學會走路,便會騎馬了。這才多少年,鞑靼和瓦拉就多了這麼多的騎兵。朕也知道,我大明朝國力尚蘇,百姓還需休養生息,朕此次用兵漠北,也是為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朱棣作為跟漠北打交道了三十多年的主帥,雖然一直把壓制着,但漠北卻如野草一樣燒也燒不盡,卻能春風吹又生。如若大明不趁早将其掐滅,或将其圈養,遲早有一天會是大明的禍端。
但朱棣的下一代,太子身體不好,性子又太過仁慈;次子性格太沖,是塊打仗的料,但做不了皇位;三子又太小,憨厚的性子,更不适合。如若朱棣不在自己有生之年替子孫解決這一大隐患,大明的王朝恐怕危矣。
而朱棣原本是派遣丘福奔赴蒙古的,但丘福卻仗着自己是老将,根本不聽規勸,自以為抓住了一個元人的兵部尚書,得知了元人的王庭所在,就不等大軍彙攏,輕率地帶着千名騎兵出擊,結果全軍覆滅,慘敗而歸。
丘福的這次慘敗導緻火真、王忠這些老将都以身殉國,自己也被削去了爵位,流放海南。
原本望見大明就怕的大元,卻以阿裡台為首的部落逐漸發迹,又以正朔自居,再加上力挫朝廷大軍的聲望,朱棣如果不下定決心整治,再過幾年恐怕就是養虎為患。不得不趕在同年内第二次舉兵漠北,又因上一次慘敗損失了多名老将,張輔雖也是悍将,但年紀尚輕,壓制不過軍中的老将,朱棣隻能禦駕親征。
更何況朱棣原本就是最能打仗的将領,雖然登基後不再有機會親征,但這也一直是他的夢想。
不管是于公還是于私,朱棣都必須把戰火熄滅在自己在位期間,隻不過,他的雄心也在燃燒着他的生命,常年征戰的人多少都會落下病痛。朱棣也不例外,中年時就患有頭疾,雖然治好了,但一旦再親自征戰,必定是舊病複發。又加上身上大小的傷痛就數不勝數,這樣耗盡生命的活法,自然就加速了死亡的到來。
說白了,朱棣之所以在國家剛剛複蘇之際就親自上戰場,主要還是為了心中的不安。畢竟自己的皇位是搶來的,雖說他在位期間開創了很多先河,百姓也因他得以休養生息,但他心中始終有心結,生怕自己做得一個不好,就讓後世诟病。
如果他得到的皇位到了下一代不能坐穩,或再次被别人搶走了,那他的一世就如朱允炆的一世一樣,不僅會在曆史上煙消雲散,更會遺臭萬年。
歸途駕崩在朱棣第五次親征漠北的三個多月時間裡,他就知道自己很難再繼續支撐下去了。
從不可能主動退兵的他,甚至在無功而返的前提下,還是下令全軍班師了。即便已經打得阿魯台抱頭鼠竄,就差一點就可以将其徹底殲滅,但他也不敢再拖延了。
身體的每況愈下,讓朱棣明白自己的生命正在一點一滴地消逝,而一場戰争的勝利也遠沒有眼下的穩定更重要,如若他在戰場上出事,那措手不及的将是整個大明。
往大了說,雖然太子早已監國,而且也頗受朝臣擁戴,但隻要他這個真正的皇帝在,就會存在觀望的牆頭草,更何況還有次子在旁虎視眈眈。他必須要把權柄名正言順地交付給太子,不給想趁亂打劫的賊子留一絲遐想。
往小了說,朱棣希望大明以後的代代君主都是他的後代,而且都是上一代君主親自更替的權柄,不留任何一點名分上的差池。
但他還是沒能再回到自己新遷的京都,再看一眼自己曾經宏偉的過去,再見一見自己的子孫。這個時候的他,在當着楊榮和張輔的面宣告自己傳位給太子後,便又強努着身體最後一次騎上了心愛的戰馬。
人生又有幾次不可強求,與其颠簸倉促回京,不如從容面對死亡,再一覽自己親手打下的疆土,也不失為另一種圓滿。
太子愛仁政,雖然身邊也有自己的親信,但也同樣重視武将,這樣能把持中正的太子就是一位好皇帝。況且,這幾年連年征戰,而且又是奔襲千裡輾轉運送糧草辎重,太子卻從未叫過苦,這樣的人做接班人已經足夠了。
隻不過,太子太軟弱了,一點都不像朱棣。
朱棣在最後一次親征的時候,曾和太子有一段密談,“你是不是覺得這幾年,朕對你太苛刻了。老大,朕沒說有多喜歡你,但是,你畢竟是朕的兒子,做父親的,哪有不心疼自己兒子的。在你還是燕世子的時候,你母親、你皇爺爺和身邊所有大臣都說你仁厚。可朕最不放心的就是這仁厚二字,天子豈可受制于衆臣。朕也知道這幾年确實做得太心急了,可朕不敢有絲毫的放松。朕隻要一松懈,就覺得你皇爺爺一直在背後看着朕。朕對自己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你這個太子。可你畢竟是朕的兒子,朕這輩子就想把所有的難事 、苦事都替你們給做了。将來朕的子孫,就能像漢文帝、漢景帝一樣,做一個仁治之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朱元璋到朱棣都是“馬上天子”,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原本培養的接班人朱标也是仁治,隻是可惜朱标中年病薨,不得已立了嫡長孫朱允炆,但朱允炆是小輩,又着急削藩,集中事權,卻成就了朱棣的天下。而朱棣一生既要以武安邦,還要以文休養生息,但這一生終歸是倉促,怎麼可能處處為後代盤點好,隻能自己攔了酷吏的名聲,留給子孫後代以清朗的天下,讓他們為大明真正的輸送新鮮血液。
朱棣太難了,甚至比朱元璋還要難,但生在皇家,即是父子,又是君臣,如若不是時機到了,又怎麼可能交付真心呢?三個兒子裡面,即便沒有徐妙雲和姚廣孝的勸谏,太子也是最佳人選,而他也一定是曙意太子的,但人都需要曆練,而他也需要時間為太子打平天下。
朱棣走了,坐在馬背上望着無盡的疆域,似是終于完成了任務,可以卸下擔子活回自己。
朱棣這一生,背負得太多,付出得也太多,終其一生,都在為後世而奮鬥。雖辛勞,但無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