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于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全世界獲得“影後”美譽的女演員有很多,但年齡最大的影後是誰呢?
——中國演員黃素影
提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是因為,黃素影一直在演“小角色”。
演員呂麗萍說:
“有時候,她演的小角色連一句台詞也沒有,演員表裡也沒有她的名字,基本就是跑龍套的群衆演員,她一點兒也不在乎這個,隻要有她的鏡頭,就認真準備,力求把小角色演好。”
她是《卧虎藏龍》裡的吳媽,是《小兵張嘎》裡的嘎子奶奶,是《飛越老人院》裡的黃老太太,也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裡的中國式母親。
黃素影在84歲時,憑借自己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華表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最佳女演員獎項。
為了塑造母親這個角色,當時82歲的她,還剃光了頭發。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這部電影上映于2002年,由馬俪文執導、斯琴高娃和黃素影兩位演員主演,豆瓣評分8.4.
導演馬俪文的作品,向來以情感細膩著稱,比如《我們倆》、《你在微笑我卻哭了》等片。
電影根據作家張潔的同名散文集改編,取自張潔本人和母親的真實經曆。
1991年,張潔八十多歲的母親去世。在五十四歲這年,張潔成了孤兒。
“一個人在五十四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要比在四歲的時候成為孤兒苦多了。”
在一年多的悲痛中,張潔用十幾萬字記錄了她母親生命中最後的八十多個日夜,以及她内心永遠無法填補的自責和悼念。
馬俪文導演在保留原作本有的情感基礎上,篩選出适合電影這種視聽媒體的文本素材。
原作偏向對人物内心的刻畫,電影更多的是通過斯琴高娃、黃素影等演員的精湛演技,觸發觀衆的情感共鳴,呈現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
說到影片的拍攝,也算是一波三折:
由于沒錢一度停機,随後導演又拉來了一百多萬的投資才終于拍成了,沒想到拍攝了三年,結果上映後叫好不叫座。
這究竟是怎樣一部電影呢,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年女作家與母親之間的最後時光。
斯琴高娃飾演的女作家诃,是一位“女強人”,有主見,事業有成,片中的視點和旁白大多是她的。
影片開頭以诃死亡一段口語叙述配以哀痛的聲調說道:“我失敗了,我敗給了媽。我不可能戰勝得了命運,也不可能挑戰得了上帝,媽是含冤而死的,是我害死了媽,是我的剛愎自用害死了媽……”
這段内心獨白奠定了本片羞愧與悔恨的主要基調。
這種第一人稱抒情式旁白将貫穿整部電影。旁白過後,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展開了。
在一次電話後,诃着急地趕到了母親的住所。
人到了中年,往往是很怕突然接到老家電話的,生怕老人有個三長兩短。
而這一次的回家,讓诃一下子意識到了母親的衰老。
“她那一生都處在亢奮、緊張狀态下的,緊湊、深刻、堅硬、光亮、堅挺了一輩子的皺紋,現在松弛了,疲軟了,暗淡了,風息浪止了。”
這衰老甚至來得絲毫沒有過渡。
“好像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不行了,連個漸進的過程都沒有。”
诃從來都以為母親是不會老的,換句話說,她不願意接受母親會老去、會死亡這件事。
當意識到的那一刻,诃慌了,甚至開始不可控制地歇斯底裡了起來。
看到母親奇怪的走路姿勢,诃責怪她不好好走路,實際上母親隻是坐久了控制不住雙腿。
诃囑咐家裡的小保姆多買新鮮水果,但母親又偷偷把買水果的錢收回去,隻願意吃些幹癟的橘子。诃回來打開冰箱,看到橘子的那一刻,她崩潰了。她把橘子扔在了地上,大聲質問母親為什麼要這麼做。
母親嗫嚅着,在強勢的女兒面前表現得像個犯了錯誤的孩子,眼神閃躲,說自己隻是想省點錢。
後來,诃又發現母親為了省錢,上廁所不願意用衛生紙,而是反複使用一塊布,并因此患上了尿路感染。
影片的中心主題或許可以套用開場的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有着許多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事情,可就算窮盡一生去想,也想不明白。”
诃的歇斯底,是因為她怨恨自己,怨恨自己沒有提前意識到母親的衰老,以及伴随衰老而來的死亡。
而意識到這一點,又讓她陷入一種巨大的慌亂中。
诃帶母親做身體檢查,卻被告知:母親患上了垂體瘤,必須馬上手術。
不做,等待母親的将會是失明,和一個月或是一年的壽命;做,母親有可能就下不了手術台了。
做,還是不做。
一向很有主見的诃慌了神,她不知道要怎麼辦,打電話問丈夫,丈夫又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死樣子。
她隻能與母親實話實說。
母親聽了之後,一反常态,非常堅定地要求手術。
“我不願意那樣活着。”她一連重複了好幾次。
诃同意了。
手術前要剃光頭,剪完的那一刻,一向愛美要面子的母親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尊嚴和氣力,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目光呆滞。
看到這個場景,我們也能體會到那種巨大的失落,面對衰老和疾病的失落和無力。
在整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很簡單,卻又很複雜的感情。
老去的母親越來越像個孩子,會胡鬧,會讓人操心。
她會一到晚上就頻頻嚷着要上廁所,去了又不上,讓诃睡不安穩,也會在醫院裡因為見不到诃而大聲嚷嚷,會不好好鍛煉。
而诃呢,則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壓力。
二婚的丈夫,自私小氣,還會擺官架子,一點忙幫不上;女兒遠在美國;工作上還要到處去開會、晚上則要寫稿子……
所以在面對母親的時候,诃顯得很沒有耐心。
母親手術後,“谵妄”越鬧越厲害,诃要麼幹脆假裝熟睡、不理不睬,要麼态度粗暴地呵斥、恐吓母親。
出院後,母親不願意按照要求鍛煉身體,诃就對母親說:“不願意練就等死吧。”
诃的着急,令她失去了理智。
母親逐漸大小便失禁,晚上需要穿上成人紙尿褲,她說自己“越活越回去了”。
诃笑着,抱着母親告訴她沒關系。
母親說,诃小時候就喜歡尿床。
我想,就是在這一刻吧,诃意識到相比于母親的付出和耐心,自己所做的遠遠不夠。
電影成功上映以後,一位節目主持人問演員斯琴高娃:您所飾演的女作家孝順嗎?
斯琴高娃回答:“她孝順得不夠。”
在母親面前,我們總是能夠如此輕易地失掉耐心,放縱自己的脾氣。這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知道,無論怎麼樣,母親都不會抛棄我,母親會永遠包容我,陪伴我。
我們常常忘記,母親是在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愛着我們,即便這愛有時并沒有那麼正确,那麼恰當,那麼能夠令我們歡心。
“我終于明白:愛人是可以更換的,而母親卻是唯一的。”
實際上,除了母女情感這個主題,《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還是一部充滿女性色彩的作品。
片中,诃在事業上的成功輕易地被丈夫否定掉,兩人的關系就連普通朋友都不如;诃的女兒遠在美國,從母親的口中我們得知她“同學都結婚生子了,她還在外面飄着”;诃的一次說漏嘴讓我們知道了,父親對于母親,也是相當冷漠的。
在一家三代女人中,家庭對于她們似乎一直是一個“難題”。
個人小家的不如意,使得母女之間的情感更顯得彌足珍貴。母親與诃,稱得上是相依為命。
也正是因為如此,母親的離世,才給了诃一記沉重的打擊。
在愛情、事業、家庭的天平上,母愛是那根柱子。诃不需要選擇,不需要舍棄,她知道母親一直都在。
即使母親去世了,她也造就了一個新的“我”。
在《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中,馬俪文選擇了“松散改編”的方式。
“松散改編”,即在不對原著亦步亦趨的前提下,選擇性地保留原著的意念與狀況。
這種改編方式自古有之。
例如莎士比亞會從普魯塔克( Plutarch) 或古希臘戲劇之中尋找素材;近代著名導演黑澤明所拍攝的《亂》同樣是從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中截取出原著精神;《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保留了原著的場景和情節,選擇用旁白的形式展開,在影像化的同時又沒有失去原著的深厚情感色彩。
影片以第一人稱的叙事視角,使得觀衆能夠迅速進入劇情,和主人公産生共鳴:
對于母親,我們有太多想說的,想要表達的。當衰老和死亡帶走母親之時,我們要關愛着母親,就像她當初疼愛着年幼的我一般。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