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陝西鄠縣志封皮
沿革
戶縣古為崇國,《連山易》記載,鯀的封地在崇國,鯀為禹的父親;《國語》稱為崇伯;
夏為有扈氏國,《尚書》記載,啟與有扈氏大戰于甘,甘即為今戶縣;
商仍為崇國;
周文王伐崇國,後改作為邑,建城在豐;
秦朝更改扈為鄠,名稱為鄠邑,隸屬于内史;
漢朝時開始設置為鄠縣,隸屬于三輔郡之右扶風管轄;
後漢時為鄠縣,隸屬于司隸校尉部右扶風管轄;
魏朝設置雍州三輔仍隸屬于司隸管轄;
晉泰始三年設置始平郡管轄鄠縣;
後魏太平真君七年隸屬于雍州京兆郡;
西魏隸屬于雍州京兆尹;
北周仍舊隸屬于雍州京兆尹;
隋朝隸屬于京兆郡;
唐朝時分天下為十道,鄠縣隸屬于關内道京兆府京兆郡;
宋朝時隸屬于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管轄;
金朝時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鄠縣隸屬于京兆府路京兆府;
元朝時更改京兆為安西路,後又改為安西為奉元路,并設置陝西行中書省奉元路錄事司,鄠縣歸其管轄;
明朝時隸屬于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
清朝未有更改。
城池
《元和郡縣志》記載,故縣在縣城北二裡;《寰宇記》記載,漢朝故縣城周長為四裡,後來頹廢,城垣尚在;隋朝大業十年改縣治于現今所在;
金朝大定二十二年,縣令劉君重新修葺縣城,城牆高為二丈五尺,東西為一百九十三步;南北為五百四十步,周長為二千二百三十四步,護城池深為一丈;城門東門為宜春,南門為保康,西門為通濟,北門為望威,四個城門舊時建有城樓;
明崇正九年知縣張宗孟重修城池,各建城樓都為二層四楹四隅;各建敵樓都為二層,城牆四面共建懸樓四十二;并在街中建有文昌閣二層,台基四面寬六丈,高二丈五尺,樓高為四丈五尺,上下總高為七丈,城外四關各建敵樓,并築有圍牆,日久傾塌。
鄉裡
裡名舊有二十三個裡,分别為花原,道安,文義,中原,孝義,渭曲,興仁,渼(mei)泉,丈八,通仙,羅什(天和),安善,保峪,化羊,重雲,太平(禹泉),兆豐,新陽,秦渡,安太,仁和;明崇正十年知縣張宗孟将通仙并入安善;本朝順治八年知縣魏似韓合并羅什,天和為羅天,因此現有二十一個裡;
一個裡分為十個甲,每個甲推薦一名催賦者名為催頭,所催之家叫做花戶;每裡各推薦一名總管賦役,名為裡長。
古迹
夏有扈氏國 《春秋左氏傳》記載,夏有扈奉;《杜預》記載,始平鄠縣有扈鄉,東漢鄠縣有扈殳(shu)亭;《史記》記載,啟設立有扈氏,因為不服因此遭到覆滅;
商崇國 《史記》記載,崇侯虎羅西伯于纣;
王季陵 舊志記載,陵在渼坡的西邊;
周豐宮 舊志又叫豐宮,在豐水西,至縣城三十裡的文王都城即是;
秦萯(fu)陽宮 舊志在縣城西邊三裡,秦惠文王所建造;秦王嬴政九年,嫪毐作亂後,宗族遷移太後至萯陽宮;相傳現今坡東嶽宮即是其舊址;
甘泉宮 舊志在鄠縣西南二十裡;
漢宜春觀 舊志在澇渼二水的旁邊,即上林故地;
漢建信侯婁敬墓 在安太裡婁村;
曲逆侯陳平墓 宋敏求記載,在縣城南十裡,通志記載在方騰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