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複原圖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複原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0:17:34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馳

海昏侯墓研究又有新發現!

近日,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曆史專家王楚甯揭開了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風的真實面目:它不僅是一面屏風隔斷,而是集屏風、衣鏡為一體的“孔子鏡屏”。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複原圖(已出土的孔子屏風實為鏡屏)1

孔子衣鏡正面(圖片來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是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的墓葬,也是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2015年11月,孔子屏風出土。它正好被發現于盜洞附近,主體四分五裂,許多漆木碎片散落一旁,屏風上的圖像和文字也都有不同程度地污損,但從漆木結構中依稀可以看出屏風的影子。由于畫有迄今為止所有載體上發現的最早孔子像,因此最初被命名為“孔子屏風”。

随着不斷拼合還原,王楚甯研究發現,已出土的孔子鏡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衣鏡,一部分為漆木殘件。這面衣鏡為青銅大方鏡,長76.3厘米、寬46.5厘米,大小與現代普通穿衣鏡相仿,具有照映影像的實用功能;方鏡嵌于漆木邊框之中,邊框上繪制了東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衣鏡背面是漆木屏闆,形狀近似屏風,上面繪有孔子、顔回等人的圖像和傳記。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複原圖(已出土的孔子屏風實為鏡屏)2

繪有孔子、顔回等人圖像和傳記的衣鏡背面(圖片來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出土的孔子鏡屏中,還有兩塊漆木殘件繪有黑色仙鶴。一塊保存較好,黑鶴口銜明珠、腳踏雲氣;另一塊殘損較重,遭到直接盜損,僅剩局部,仍可辨出鶴身。黑色仙鶴漆木在衣鏡中的作用就是作為大方鏡鏡蓋。也就是說,孔子鏡屏可以如衣櫃般開合,銅鏡藏于屏風之中。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複原圖(已出土的孔子屏風實為鏡屏)3

黑色仙鶴漆木鏡蓋(圖片來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孔子鏡屏的一塊漆木正面上層寫有名為《衣鏡賦》的銘文,下層繪有鐘子期聽琴圖。漢代的銅鏡大多會加鑄銘文來寓情喻意,王楚甯就以此銘文為依據,對衣鏡的功能進行了還原。《衣鏡賦》有一句“修容侍側兮辟非常”,明确指出孔子鏡屏有“修容”和“侍側”兩個功能,修容即指用銅鏡照鑒容貌;“侍側” 即指屏風侍奉在側。因為集“鏡”“屏”的功能于一體,孔子鏡屏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那麼,劉賀在當時如何擺放這面孔子鏡屏的呢?因為年代久遠,而且孔子鏡屏損壞嚴重,專家無法根據孔子鏡屏現在的狀況去判斷,但是通過參考其他已出土的漢代屏風可以推測一二。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的北關一号漢墓曾出土過石屏風,上面繪制有一幅屏風圖像,這幅“屏中之屏”由兩扇屏闆組合而成,兩屏曲尺相夾、圍于榻側,人物坐于兩屏之間。孔子鏡屏出土時也曾在附近發現有榻足、漆案等物,因此這面屏風所處環境與北關一号漢墓石屏風上描繪的宴飲場景接近。據此,專家認為孔子鏡屏的組合關系應該與此類似:孔子鏡屏圍在床榻一角,繪有孔子、曾子等人的那面正對着主人、床榻長邊;主人身旁、床頭一側,是曾子、子張像傳;繞到後面,則能看到《衣鏡賦》和鐘子期聽琴圖。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像複原圖(已出土的孔子屏風實為鏡屏)4

孔子鏡屏複原圖(圖片來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這種屏風的功能猶如一面鏡子,隻不過它所反映的是觀賞者的道德行為,而不是他的容貌。”王楚甯在其複原研究中提到,屏風與人物的這種位置關系便于用屏風上的圖畫對人進行教導,也使畫中的曆史人物與觀賞者的關系更為密切。也就是說,二千多年前,海昏侯劉賀床榻前擺放的這面屏風不僅用來“正衣冠”,還可以讓他從孔子先賢的舉止中汲取道德養分。

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