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7 18:11:02

文/霓裳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無法自覺、主動學習。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孩子缺乏主動為自己安排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觀能動性。

這個主觀能動性,是孩子主動意識到“我要做什麼”,而不是因為外界督促或因為某種恐懼和擔心而不得不去做。

一個人隻有擁有了主觀能動性,才會擁有創造力。他不是因為别人說了才去做,而是從自己内心的感受發出的“想要做”的信号。如果隻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就不會有創造性。隻有從自己内在發出的動能,才是創造性的來源。

因此,創造性和自主性是密不可分的。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自主性呢?首先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要帶着要求。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先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有條件的愛。

01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簡單地說,無條件的愛,就是愛孩子的“如其所是”;有條件的愛是,愛孩子的“如我所願”。

很多家長在孩子表現聽話、主動學習,考試得滿分時,對孩子表現出溫暖的愛意,而當孩子不聽話,不寫作業,犯了錯、表現不夠好或學習成績不好時,就會很生氣,對孩子擺臉色,甚至挖苦、打罵孩子或把孩子推出門外。

這樣的愛,就是有條件的愛:愛孩子的“如我所願”。

有條件的愛,相當于告訴孩子,你隻有表現好了,隻有變得優秀才有資格被愛,否則,你是不值得被愛的,甚至會被人懲罰和抛棄。

不少孩子在有條件的愛之下,對别人的眼光和評價特别在意,他們缺乏來自内心的自信。當自己的表現不如人的時候,内心十分緊張和害怕,長大後,拼命努力追求大家眼中的成功和優秀。

有些家長看到這裡就會說:“這不是很好嗎?”——這就是我們家長的期待達成了:孩子“如我所願”了。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孩子)1

但是,孩子是否如自己所願了呢?家長并不關心。

這些孩子長大後,即便在别人眼中看起來已經是非常成功和優秀了,他們依然對自己不滿意,總是無法停下來去享受人生。

他們也很難擁有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因為他們做這些并非自己的内在主動需求,隻是出于内心深處的恐懼:

由于小時候不被允許有錯,不被允許不如人,不被允許讓父母不滿意。所以,長大後的他們也非常害怕自己有錯,害怕自己不如别人,害怕自己不能 讓周圍的人滿意。

這樣的他們很難做自己,而常常都在為别人的肯定而活。

而那些無論自己表現得好或不好,都能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的孩子,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困擾與擔心。他們擁有做自己的底氣,不需要努力去讓誰滿意,就可以集中精力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也更能獲得屬于自己的快樂與成功。

這就是為什麼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有條件的愛。

有些家長擔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會慣壞孩子。其實,真正能慣壞孩子的,是溺愛,不是無條件的愛。

02

什麼是溺愛?

簡單地說,溺愛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出于父母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

比如,孩子三歲了,父母還幫他喂飯,穿衣服,洗臉等,這就是溺愛。這些事情孩子自己能做,而且孩子需要自己做,才能更加獨立自信地成長。而父母出于擔心孩子達不到自己要孩子吃的東西和食量,或怕孩子動作太慢耽誤時間等,就代替孩子做了。

這隻是在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讓父母感覺到孩子需要自己,卻剝奪了孩子通過自己努力來學會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孩子)2

溺愛孩子的父母潛意識裡并不希望孩子長大,這樣,孩子就隻能依賴他們,離不開他們。

當孩子得到父母這種過度的幫助和保護,也許當時他會開心,但他同時也會有這樣一些感受産生:大人很強大,而我很弱小;有了問題,自動會有人幫我解決;我很有憤怒,因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斷了。

孩子的自主性就是這樣被溺愛摧毀的。

溺愛有兩種:包辦型的溺愛和縱容型的溺愛。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孩子隻會依賴和退縮。

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這樣,孩子隻會索取卻不懂珍惜和感恩。

03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指出:包辦型溺愛讓子女為父母而活。

18歲之前,我們有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弄清楚我是誰。2~4歲是孩子尋找自我的第一個關鍵期。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我探索,他就會形成他自己的感覺與喜好,自己的能力與思想,而這一切最終融合到一起讓他知道“我是誰”。

一個人隻有通過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最适合的位置,并因此形成強烈的責任心,因為這一切是他自己選擇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他們就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人格和意志。無論他們的安排多麼完美,他們的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我好像不是在為自己而活。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孩子)3

每個人隻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盡管有很多父母“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為孩子但這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孩子内心想反抗,但是,又覺得父母那麼愛自己,為自己犧牲了很多,我怎麼能夠反抗他們呢?

于是,孩子的人生就被父母的要求和期望綁架了,再也無法做自己。

所以,包辦型溺愛并不是無條件的愛,而是一種隐形的有條件之愛。中國式的包辦型父母,在他們對孩子的高度溺愛下,一般都伴随着一個高要求:好成績。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

比如,少年天才魏永康的媽媽在為他包辦了一切的同時,希望他能像她心目中的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名科學家。當魏永康從中科院退學後,她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

04

包辦型溺愛,以愛的名義摧毀孩子的感受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常常視而不見。所以,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常見的就是: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冷,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有一種喜歡叫媽媽覺得我喜歡。

他們否定孩子的感覺,覺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要什麼的那個人。這會導緻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無法從自己的身上來探索和認識自己,隻能從别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最終的結果是,孩子迷失了自己。

一個人做自己的前提,是能夠相信自己的感受,感受才是屬于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東西,确認和相信自己的感受,才有存在感和創造性。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孩子)4

因此,無條件的愛與溺愛的另一個重要區别,就在于是否尊重孩子的感受。

0~2歲期間,孩子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注和保護,才會有安全感。但到了2~4歲,孩子需要的是獨立和能幹的自我效能感,溺愛型的父母依然還像之前那樣過度照顧和保護,完全看不見或不尊重孩子的感受。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就會尊重孩子的感受需求,培養孩子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

如果溺愛型父母一直以那種不變的模式去愛孩子直到他們成人,最終就會導緻毀滅性的結果。溺愛下長大的孩子要麼缺乏自我,要麼走向反面,内心隻有自己沒有别人,并最終成為别人的噩夢。

05

過度溺愛,讓孩子對父母既依賴又怨恨

武志紅說,在嚴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離開家勢必會遇到大問題。在家中,他們習慣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頤指氣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會願意接受他的頤指氣使,相反,什麼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經曆告訴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麼,要做什麼,他必須依靠父母的幫助。

對2~4歲的孩子而言,父母是萬能的存在,自己的需要,他們似乎都能夠輕松地滿足。但是,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很難再滿足他們的大多數需要。父母不能替他們學習,不能替他們處理人際關系,也不能替他們解決情感問題……受慣了溺愛的孩子就會驚恐地發現,原來有太多的問題自己不能處理,于是陷入了無法面對的自卑感與挫敗感中。

正常長大的孩子會堅信,盡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實現他的願望,而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則習慣以為,他可以靠别人實現他的願望。

在家以外,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個習慣了溺愛的孩子會無法在學校和社會上靠自己去實現他的願望,這就不隻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實實地無法實現他的目标。

這樣的他就隻能退縮到家中,一輩子依賴父母來為他搞定一切。當父母也沒有能力為他搞定時,他就會因此對父母産生深深的怨恨。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并不少見。他們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為,例如躲在家中不出門,還動不動就對父母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加。

如何培養主觀能動性的孩子(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孩子)5

當然,這個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無條件之愛,但我們可以盡量做到去無條件地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以孩子的成長需要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給予最适合他的那種愛。

0~2歲期間,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2~4歲期間,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面前。

當孩子說“我自己來”的時候,就是在表達他的自主性需求,在相對安全可控的範圍内,父母要去支持他的主動行為,這就是在保護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孩子想要自己走,想要自己站起來去拿到某個東西,我們要忍住想要阻止或幫助他的沖動,鼓勵他獨立完成。盡管有時他會摔跤或受點小傷,從而産生受挫感,但他最後還是依靠自己努力完成了這個過程,這會讓他産生一種信念:盡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标。

假若一個孩子這樣長大,他就會形成高挫折商,等離開家進入學校或進入社會後,一旦遇到挫折,他不會有嚴重的受挫感,因為他相信自己最終會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他,也會更有底氣去活出自己。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