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着傳統的“小年”到了。“小年”是迎接春節的開端,從今天起,人們開始陸續準備年貨,打掃房間,新年新氣象,表達了中國人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的期待和祝願!
什麼是小年?
“小年”也被稱為竈王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日。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與土地一起上天去通報每個家中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人門便以糖餅、年糕、棗、栗、胡桃等祀竈神。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竈王爺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竈王,都是男性的形象。從古代的文獻記錄來看,竈王形象确實曾經有男也有女。《太平禦覽》卷五二九引東漢許慎《五經異義》雲:“竈神祝融,是老婦。”(竈神祝融是一位老婦人)。
後來随着後來儒家文化與男權占據絕對主導,竈王作為“炊母神”的形象逐漸褪去。到漢後,竈王基本已是男性形象,女竈王隻留下了一個“狀如美女”的模糊想象,或者作為男性竈王的配偶“竈王奶奶”而伴其左右。
竈王爺與竈王奶奶
為什麼南北方“小年”差一天?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儀式。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據研究,“小年”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竈”都是重要内容。魏晉之後,作為“祀竈”對象的竈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清朝之前,“小年”祭竈都在臘月二十四,如在成書于宋末元初的《夢粱錄》中,就有“(臘月)二十四日,不以窮富,皆備蔬食饧豆祀竈”(臘月二十四,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會備各色菜肴祭竈)的記載。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甯宮祭神,順便連竈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就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竈以為常”(臘月二十三日,宮中通常會祭祀竈王)的記載。後來王族、貝勒乃至百姓都随之效仿,北方民間“小年”祭竈時間逐漸變為臘月二十三日。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由于距離政治中心較遠,則繼續沿用舊曆,即臘月二十四日祭竈。
如此一來,南北方過“小年”就相差一天了。
“小年”有哪些習俗?
從“小年”開始,“過年”的大幕正式開啟,人們開始準備年貨,幹幹淨淨過個好年。
祭拜竈王
前面已經說到了,“小年”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竈王爺,為的就是讓竈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甜言蜜語”。
大掃除
民間臘月二十四又稱為“掃房日”,在這天,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打掃室内,粉刷牆壁,擦洗玻璃,俗稱掃塵土。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将一年的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幹淨,掃地出門,以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貼窗花
窗花多以喜鵲登梅、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題。将紅色的窗花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更添喜氣。
貼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别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内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餃子
過“小年”吃餃子,取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在很多地區,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冬至要吃,“小年”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甭管啥節,吃餃子就對了。
蒸花馍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馍。“一家蒸花馍,四鄰來幫忙”。蒸花馍,往往是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什麼是年?在中國人的一生中,團圓就是年。無論走出多遠,也走不出家的牽挂。今天是小年,離農曆新年還有七天,不管身在哪裡,都祝願你們阖家團圓。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旅遊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