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号稱有色金屬王國,富饒的銀礦資源為雲南銀器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雲南擁有豐富的銀礦資源,悠久的制銀曆史。各少數民族将制銀技術和銀制品大量用于生産生活中,尤其是裝飾方面,創造了燦爛的銀飾文化。
大理三塔寺出土的銀鍍金翅鳥
在雲南昆明晉甯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的銀錯金飛虎帶扣,整體呈現正方形,中心部位有一隻帶翼的飛虎,其右前肢抓樹葉,昂首翹尾,虎視耽耽,雙眼鑲嵌金黃色瑪瑙,全身鑲嵌極薄的黃金片和綠松石珠,堪稱滇銀文化的藝術傑作。
銀錯金飛虎帶扣
據目前發現的考古資料看,雲南銀器的制作,始于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至南诏、大理國時期,銀器制作工藝已較成熟。此後的各個時代乃至當代,雲南銀器作業長盛不衰,頗有問鼎中原之勢。
範曾壽銀器小茶壺
在雲南,大量銀的用途,主要是制造首飾、器皿及宗教器具。由于銀是稀少貴金屬,所以對其進行加工制作時,第一是澆鑄成型,錾刻細部。明代的銀飾品中,有相當部分是澆鑄、錾刻結合制成的。第二是以錘為主,使用這種工藝的雲南銀飾最多。第三是花絲工藝加鑲嵌、點翠或琺琅。在雲南還有與獨特的合金銅(即烏銅)相結合的走金走銀工藝。這種工藝與錯金錯銀不同的是要熱作,而不是冷作鑲嵌黏結。其特點不僅是與紋樣溝槽能完全吻合、堅牢,而且能把銀走入極細而不易鑲嵌的線槽之中,使圖案更為精細。
烏銅走銀壺
銀之于雲南,就像它的雲,它的風,它的四季景色和衆多民族,是七彩之中的一彩。曾經有遊客調侃,雲南的所有景區,就是三大件——賣銀,賣圍脖(披肩),賣木頭(木雕)。銀手镯是雲南少女們最愛佩戴的飾物,上了年紀的老婆婆,在自己的孫女外孫女們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的時候,總要翻箱倒櫃找出她們曾經佩戴的銀手镯,用一塊方細絨布輕輕擦拭,然後親手送給小輩們,那上面停留着她們美麗的少女時光,有她們曾經的歡樂和憂傷,有她們曾經的渴望和夢想。
銀手镯
曾有人誤解,雲南少數民族的财富都以全身上下穿金戴銀的方式來炫耀。誰能把财富背一輩子,誰又能把财富擁有幾千年,他們展示的不是财富,是美,是精神。他們所披帶的是飽含民族追求、創造、信仰和寄托的美的信物。
銀作為财富終會被消耗、揮霍,隻有代表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精神才能永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