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儒學大師馬一浮的《曠怡亭口占》:
流轉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臨皆曠世,喪亂有遺經。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長空送鳥印,留幻與人靈。簡單翻譯一下:已經經曆了那麼多世紀,這個亭子還依然存在。來到這裡的都是曠達之士,所以即使經曆了亂世也還存在經典。已經懂得了很多道理,經曆了很多,但還是要愛惜小花小草。擡頭看天空留下一群鳥的痕迹,留下的幻影與我相伴。
特别是“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多麼溫柔的一句話啊,即便是經曆世事沉浮、閱盡人間滄桑,當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發,春風又綠,依然能夠生出憐憫之情。
世人會覺得,草木之枯榮于我之人生有何增益?春秋之輪換于我之富貴能添幾何?生活之重擔已令人不堪重負,又有何心力去關心草木是否變青、春花是否再發?
不知什麼時候,我們的意識被周遭的聲音裹挾着前進,情趣被“務求成功”的價值湮沒,“情懷”二字,抵不過一紙房産證的分量。即便我十分喜歡這份“草木之心”,但不敢輕易去評價其價值和意義。有時覺得這份對草木的憐憫太過于沉重,人生亦淡然失去了其中的樂趣。
如今的人們喜歡鑽研“酒桌文化”,忙着去“為人處世”,甚至喜歡用那句電影台詞告誡自己:
什麼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這句話不對嗎?
有一定的道理,說白了就是要懂得人性嘛。
但是,很多人不是不懂,而是不想刻意地去為人處世。
在酒桌上,人們總認為會說祝酒詞,會活躍氣氛,會來事的人有能力,所以,這就造成了有些人急于表現自己,甚至把吃酒桌當成了競技場。
這樣的人累嗎?
累,而且身心都累,嚴重了還會使身心都造成損失。
那麼,從酒桌上的表現可以推斷出一個人的能力嗎?
不能。
有一種能人,他們也會在酒桌上沉默寡言,顯得不合群,但是他們心态已是如詩句所描寫的那樣: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在任何時候他們都會處之泰然,他們相信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懂得衆生百态皆有其因,命運輪轉皆有其果。
有人說,他們是不屑,才會這樣。
也不是,因為一個“屑”字,已經帶有鄙夷的色彩。
他們并不鄙視任何人,也不會谄媚任何人,他們有的是内心的一種平和與豁達,他們富有同理心,能夠理解别人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本質,比如,窮人乍富後的得意忘形、小人得志後的傲慢無禮、富者失敗後的淪落不堪、強者實現抱負後的春風得意,他們都能做到不卑不亢、不辱不欺、不谄不媚。
他們會孤獨嗎?
不會,因為在他們心中自有一片天地,自成一方淨土,那裡已經足夠熱鬧,他們的内心是欣喜和富足的,保持着對世間萬物的好奇,能夠觀日月如初見,聽衆生如初聞,觸諸物如新知,感全身如新愈。
所以,即使他們自身能量已經足夠強大,但“與衆人同行,身居前為樂,身居後亦為樂,無有分别;與衆人同行,冠其名而樂,易其名亦樂,無憂分别”。
正如佛家所講,已是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這樣的人需要很高的修為嗎?
不是的,人人都可以,隻需要做到:有勞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合一。
希望看文章的你也能做到“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平和與豁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