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以後,時常會突遇降雨,每當這時,外出的人們總免不了撐起一把傘。
傘的本字是“繖”,在古文中也叫“蓋”或“傘蓋”、“羅傘”。隸書中傘是象形字,字形就像一把傘,上面是張開的傘面,下面是支架和把。
傘有三千餘年的曆史。《說文解字》曾提到一種叫“簦”的物件:“簦,笠蓋也。從竹,登聲”,這是一種有柄的鬥笠。想一想,一根棍子支起一小片“棚子”,其實就是早期的傘了。在先秦時期,傘是一種貴重用具,孔子當年就曾遇到過沒傘的尴尬。《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将行,雨而無蓋。”孔子有一次出門,沒多久下起雨來了,乘坐的馬車上卻沒帶雨蓋,門人建議孔子去向弟子蔔商(子夏)借把傘。孔子說:“商之為人也,甚吝于财。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他認為子夏比較吝啬錢财,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當揚别人之長處,避别人之短處,所以拒絕了借傘的建議。其實,孔子作為子夏的老師,去借他的傘,子夏當然不會拒絕。但孔子知道,子夏的心裡可能會為傘會不會損壞丢失而擔心。這裡,他用行動向我們示範了與人交往時,應當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從古至今,大凡實用性的物件,往往都是為與人方便才出現的,傘也不例外。後來,随着傘越來越常見,人們就開始為其附着上豐富的文化内涵。有一個關于傘的歇後語是這樣說的:“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除了僧人不蓄發和打傘會遮住天空的客觀事實外,還因為古代用傘有規制,包括和尚在内的普通人,是不能随便打傘的——對古代的帝王将相、官宦貴族階層來說,傘是用作官儀的工具,是權勢威儀的象征。他們出行時,在轎上、車上都張着傘蓋,也稱“華蓋”,彰顯自己庇蔭百姓的責任和權威。
好在,除了身份之外,傘對于中國人來說,更多的還是一種詩意和美的象征。古時大人物出行車上有傘蓋,所以就産生了一個直擊心靈的詞彙——“白首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有些人,雖然是相伴一生到白頭了,卻還是和陌生人一樣彼此無感;而有些人,走在路上初相遇,揭開車蓋剛剛看到你,就一見如故,如同相知了一生那樣的默契懂得。
的确,江南煙雨裡的愛情,常常是從一把傘開始的。《白蛇傳》中最著名的選段之一《遊湖借傘》,就是講的這樣一個故事。白素貞和小青遊西湖時,遇到了清秀善良的老實人許仙。正巧天降春雨,三人同乘一船。許仙和白素貞一見鐘情,在借傘還傘的過程中互表心意,定下終身。而那一柄見證了愛情與姻緣的青竹傘,便成為了他們的媒人,張示着“白首如新,傾蓋如故”的靈魂追慕,訴說了“千年等一回”的凄美愛情。愛用傘的人,一定是懂詩情的人,能安享傘下的浪漫,能親近傘外的風景。在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裡,多金潇灑的範柳原,為何就情有獨鐘地愛上了有過一次失敗婚姻的白流蘇?内裡原因,書中描述過這樣一個細節:有一次,白流蘇撐傘坐在花園裡,于疏雨淅瀝中安靜等着範柳原玩樂回來。當時範柳原本是率着一群人喧鬧嘻哈地遊玩歸來,但“柳原瞥見流蘇的傘”,刹那間如觸電般感到白流蘇身上那種藝術的、詩意的、浪漫的意境之美,便立刻向她走來,從此兩人的關系也正式走入了愛情的基調——一場雨,一把傘,沖開了範柳原心門裡對心靈澄澈、靈魂純淨感情的向往。
有人說“傘”和“散”諧音,所以寓意不吉利。其實在古時,圓形的傘,寓意的正是團圓、美滿、平安、吉祥,也喻示着恩愛百年。當許仙和白素貞為彼此在雨中撐傘,他們就是撐起了一世的盟約,那是相約要擋風遮雨、同風共雨的盟誓。所以餘光中在一首名叫《傘盟》的詩中這樣寫道:
雨無論是用什麼做成
用绯色的氛圍或橙色的光暈
願你與我做共傘的人
伴我涉過濕冷的雨地
人生的路上無論風雨潇潇還是烈日灼灼,願有一個人,能為你撐傘、陪你共傘,無論是烈日酷暑還是暴雪嚴寒,願有一個人,能送傘接你,舉傘迎你。這正像梁實秋在《送行》裡寫的那樣:“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當然,傘下承載的,不僅是愛情。楊萬裡詩說,“略略煙痕草許低,初初雨影傘先知”。如果滴雨了,會是撐開的傘最先知道;如果沒帶傘,那是父母家人最先知道——每個人一定都有過上學時突遇降雨,下課一轉頭,發現門口聚了一堆父母來送傘的童年回憶。這就像是餘光中在《親情傘》中所說:
我瑟縮的肩膀,是誰
一手抱過來護衛
一手更挺着油紙傘
負擔雨勢和風聲
每一個人的記憶中,都有一把撐開在風雨中的“親情傘”。童年是那麼短而疏忽,人生是那麼長而艱難。未來,風雨還會來襲,烈日還會灼人,而當年為你撐起一片天的人,他還在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