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封建社會内閣制

封建社會内閣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4:45:01

秦滅六國後,權力集中于中央,為協助帝王處理全國的事務,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了三公九卿(三公:丞相,主管全國政務;禦史大夫:主管全國監察事宜;太尉:管理全國軍務。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仆、宗正),宰相的名稱這時叫丞相,有時還分設左右丞相。

漢承秦制,延續了秦朝的丞相制度。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出現了内廷,又在内廷中設置了尚書台,丞相的職責和權力逐漸集中到了尚書台長官這裡。到西漢末年漢哀帝時,将丞相改名為“大司徒”。到東漢後期,宰相的職權分别由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個官員共同執掌。東漢末年漢獻帝時,恢複了丞相,如曹丞相(曹操)等。

……

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負責起草诏書;門下省:負責審核诏書;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六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權力進一步分化。

到了宋朝,相權進一步削弱。宋廷在中央設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正宰相),還設參知政事(副宰相)處理政務;設三司使,分管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握國家财政大權;此外,還設樞密使管理全國軍務。

到了元朝,宰相機構為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一般是太子來擔任,副相是左右丞以及參知政事,不過人數比較多。但是,此時的宰相權力極大,軍國大事均由宰相處理,甚至還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元朝的相權是中國封建時期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大勢的重要反彈。

封建社會内閣制(内閣封建統治的畸形産物)1

元世祖 忽必烈

明朝初年沿襲了元朝的中書省,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爆發“胡惟庸案”。胡惟庸被除掉後,朱元璋罷免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親領六部,處理全國政務,延續兩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宣告終結,宰相的職責由皇帝親自擔當,皇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後來,朱元璋又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作為顧問。

明成祖時期,為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繁瑣的政務,朱棣設置了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内閣。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缙、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曉機務,被稱作内閣。内閣制度由此建立。

封建社會内閣制(内閣封建統治的畸形産物)2

明代宗 朱祁钰

在以往的朝代,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内閣以後,将原來宰相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交給内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在地方分設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别管行政、司法、軍事,直接對六部負責。但此時的内閣隻是一個皇帝的顧問機構,不是權力機構。

永樂中期以後,内閣職權漸漸加重,内閣官員兼任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呈上的奏章以及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内閣,内閣負責草拟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設立六科,長官為六科給事中,負責監察六部)校對下發。

明仁宗時期,楊士奇、楊榮等皆為東宮舊臣,仁宗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自此,内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皇帝的重視。

“土木堡之變”後,能制約文官集團的武将勳貴勢力受到嚴重的打擊,以文官為主的内閣權力愈加膨脹。到了成化、弘治年間,内閣已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

封建社會内閣制(内閣封建統治的畸形産物)3

明世宗 朱厚熜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期,樂于嬉戲,不理朝政,幸有楊廷和等内閣重臣輔政,才未釀成大禍。明世宗朱厚璁在位,将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其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明朝的内閣首輔(内閣中位列第一的輔臣)雖無宰相之名,但實有宰相之權。到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權臣嚴嵩入閣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内閣的權力幾乎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封建社會内閣制(内閣封建統治的畸形産物)4

明神宗 朱翊鈞

經過嘉靖、隆慶兩朝的發展,萬曆早年是内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使内閣成為政府運轉的核心,張居正已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

内閣大臣将自己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按大明祖制,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但是随着内閣的權力不斷擴大,為牽制内閣的權力,明宣宗朱瞻基不僅更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裡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教太監讀書認字。這使得内閣、皇帝、宦官集團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和制約關系……

内閣制度大大加強了皇帝的權力,維護了封建統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内閣是明代的獨創,和地方督撫制度一樣,隻是一個臨時機構,但統治者卻不曾想到這将會成為一項長期制度,導緻内閣在明代一直未獲得官方的正式承認。它不是以往最高行政長官——宰相的辦公機構;也不是分割皇權的民主機構,内閣大臣甚至都沒有執政權力,隻不過是執行皇帝旨意的工具;與此同時,内閣的地位取決于内閣大臣的能力和政治手段、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等因素,缺乏穩定的政治地位;内閣也成為衆矢之的,一旦軍國大政出現問題,内閣大臣就成了皇帝的替罪羊和犧牲工具……

内閣帶來了一些益處:這大大減輕了皇帝的政務壓力,使之能較為及時地處理各種事宜;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出現割據勢力,為國家提供了較為穩定的局面(在明朝,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以内閣為首的官僚體系正常穩定運作)……

但是内閣也有一些弊端:終明一朝,内閣始終沒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不能夠正式統領文武百官,與朝廷六部為争奪權力産生了許多矛盾;随着内閣的權力擴張,皇權與内閣産生了重重矛盾,但最終又不得不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之下;内閣受到以司禮監為首的宦官集團的壓制,兩者的權力大小取決于皇帝的信任程度(當皇帝信任内閣時,内閣大臣便會得到重用;當皇帝信任宦官時,宦官集團便會得到重用),宦官參政使得明朝成為宦官為禍最為慘烈的朝代;與此同時,内閣閣臣之間為争權奪利産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出現了極其激烈的黨争(主要是東林黨、閹黨以及浙黨),導緻明朝中後期政治日益黑暗腐敗……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