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已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古代,一位學士帶一家奴,前去遊覽江南風景聖地莫幹山,途中學士欲讨杯茶小酌,道觀主持見其衣着簡樸貌似落魄秀才,随意吩咐道童:坐!茶。兩人聊了片刻覺得對方有一定學識,随換了稍好的房子言:請坐,敬茶,繼續長談。又聊了一會兒,感覺對方談吐高雅,非同凡響。随邀請對方到自己的客廳正堂切磋,很恭敬的言:請上坐,敬香茶。秀才告辭時,道人讓其留下墨寶。随之狂草:“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原來秀才便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學士。
上至達官顯貴,下到庶民百姓,喝茶已成為習慣。通常所說的茶是一種開水沖泡的飲品。而秦嶺南麓的略陽罐罐茶卻是一種可供食用的早餐型面茶,獨具風格。世代流傳于山村民間,已成為略陽地方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山裡許多老人如早上不喝罐罐茶,一整天會疲憊不堪,打不起精神。
略陽西部山區的家家戶戶都有一處火塘,吊一大鼎鍋,煨兩個陶瓷罐罐。冬天,全家人圍着火塘烤火,現燒現喝罐罐茶,有滋有味,其樂融融。在生活困難的年月裡,家裡來了貴客,有時晚上也煨起罐罐燒茶待客,隻是調料比平常增添了許多種類。童年,去外婆家拜年,外婆總是早早起床料理燒罐罐茶招待我們,睡夢中常常聽見油炸、油炒調料的聲音,伴有濃濃的、噴香的調料味萦繞在夢中。幾千年來,這種燒茶喝茶的習俗,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樣成為山裡人的生活情趣,每天太陽還沒有升起,農家火塘閃爍的火苗就拉開黑夜的帷帳開啟新的一天,一家大小幾口喝了罐罐茶,就各幹其事融入了滄桑悠遠的歲月!茶碗裡洋溢着濃濃的、幸福的生活情緻和韻味,散發着略陽淳樸的民風。
熬制罐罐茶首先要準備調料,女主人在火塘裡搭上炒瓢,倒上油,炒核桃仁、韭菜雞蛋、麻花,油炸黃豆、鍋巴片、豆腐丁、洋芋丁、臘肉丁、瘦肉丁等等,這些都是農家的土特産,用時十分方便。備好料後,烤上馍馍,煨起罐罐燒茶,一個罐罐熬上茶葉水,另一個罐罐配有生姜、霍香、紅香、蔥根、花椒葉等煮水。熬好水後,倒入提前攪好的面糊糊,再添上熬好的茶葉水,不斷用筷子翻攪。有的為了簡單省事,直接把兩個罐罐的作用合并為一體,熬煮一次進行。待微熬十多分鐘後倒入碗中,看上去酽酽的、濃濃的,不糊不清,均勻成黃褐色。調上香脆的調料攪勻,濃濃的清香就飄逸而出。肉丁沉在碗底是第一層,豆腐、洋芋丁浮在第二層,雞蛋浮在第三層,核桃仁、鍋巴浮在第四層,表面是麻花、黃豆等為第五層,這就是被稱為五層樓的略陽罐罐茶。食用時,喝一層又一層,十分順口,嚼着香脆,回味無窮。茶的調料在烹制中十分考究,就象領導處理棘手問題一樣,一定要把握好炒料炸料的火候。否則,調料要麼炸的過幹,浮在表面;要麼炸的不夠火候,沉在碗底,就喝不出“五層樓”的感覺。
喝着爽口的茶,嚼着香脆的調料,邊喝邊吃烤黃的馍塊,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小時候,我們就是喝罐罐茶,吃金黃的包谷面馍馍長大的。半碗茶下肚後,神清氣爽,似有一種微微的熱力在渾身回蕩。由于用料健胃、舒活神經、提神、增熱,有一定保健作用。冬天,喝了罐罐茶一天都感覺渾身暖和,常年食之幹活不累,耐時不餓。年長的山民飲茶成瘾,如有一天不喝茶,就感覺一天到晚無精打彩,恹恹欲睡,幹活無力,像生活中缺少了一種什麼依托似的。姑娘小夥們飲茶後,臉上泛起紅暈,青春旺盛,活力劇增;中老年長輩們食之則神清氣爽,幹活不知苦累,像一根根嘉陵江上的纖繩張弛有力,負重逆流而不頹廢。
二十世紀初,國務院督學專家組來略陽驗收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品嘗了略陽罐罐茶,意猶未盡,念念不忘,即興賦詩:“東西南北大魚蝦,不如略陽罐罐茶”。走出略陽的後生,常常忘不了濃濃的油茶情,久别後在略陽下了火車,第一件事就直奔西街飲食城,喝久别的罐罐茶。
據山民們介紹,他們每年殺兩頭豬,其中一頭豬的肉和油就在每天的罐罐茶中耗掉了。這十多種調料的油炸油炒,一家數口的終日勞作,天天如此,耗去一頭豬顯然是毫不誇張的。
傳說,唐朝丞相權德輿南下巡查,路過興州(略陽古稱興州),難耐對家鄉的思念,途中回了趟三岔子(現為金家河鎮),鄉親們為他熬制了罐罐茶接風,喝了闊别多年的罐罐茶,十分高興,以為鄉親們的日子真的好過了。臨走時,他發現嫂子在悄悄抹眼淚。十分詫異,問其真相,原來是左鄰右舍你拿一點黃豆、茶葉、面粉,他拿一點核桃、雞蛋、臘肉等做的罐罐茶。回到縣衙後,他久久不能平靜,怎麼也吃不下縣衙的大魚大肉,就用略陽罐罐茶勉勵縣令勤政為民,造福百姓。數月回到朝廷後,他常常以罐罐茶自勉,依然保持了清政廉潔,忠君報國的風範。後來,忠君正義傷害了朝廷的奸詐利益裙帶,遭到奸臣陷害,權丞相辭官隐居家鄉興州,改“權”為“錢”,多年後朝政派員尋找權老,當地百姓都言,此地有姓錢的,無姓權的。至今,在山環水繞,群山綿延的略陽三岔子仍有姓“錢”的後裔。
作者:裴惠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