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泉州朱熹仙苑

泉州朱熹仙苑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9 11:18:35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

特質: 奇觀 · 清風

項目:觀賞東關橋 品嘗印尼美食 冬日山景

地點:永春東關鎮

到達:從泉州西上高速,從永春高速下,全程約80分鐘。

此行我們去了位于泉州永春東關鎮的東關廊橋。沿路層林浸染,山林已變幻出冬天的色彩。借助航拍飛行器,還發現了一處線條華麗的梯田,藏在缤紛的色彩裡。

山中小路,曲徑幽深。可惜了,這次沒時間再到山裡面去。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2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3

此去東關廊橋,我們走了兩趟。所以今天,我會先講一個比較長的故事,解答心中一直有的一個未解之謎——廊橋不少見,為何泉州獨此一座?風雨亭廊,風雨橋。如今看來寄存于山水間的廊檐詩意,是因為一段已漸漸褪去的喧嚣。

第二部分則是分享一樣印尼美食制作(有視頻教習哦),這是我們第二次到達東關鎮的主要目的,去找一位名叫巴以色印尼婆婆的後人。你們可能不知道,東關橋所在的東關鎮,還曾是一個歸國華僑聚集地。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4

廊橋,在國内并不少見,大都在浙閩,仍有近800座。但泉州最出名的就隻剩東關橋這座,屬省文保單位。2016年9月,東關橋被“莫蘭蒂”台風引發的洪水沖垮,曆時一年多的修複工程前天正式完成最後一級驗收。這也意味着,這座始建于宋朝1145年的橋梁,又将開始新的一段征程。

廊橋又名屋橋、蜈蚣橋,但我最喜歡“風雨橋”這個别名。人生風雨路,卻有人為你遮風擋雨,立刻暖進心裡。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裡,也有一座風雨橋。飾演兒子的劉烨和即将退休的鄉郵員父親走了一整天,在橋内的長條椅上休息,有村民提前備上一大罐茶水,給像他們這樣趕路的人解渴去乏。

東關廊橋内也有這樣的長椅,以前也給趕路的人休憩,現在多是村民閑看歲月自乘涼的地方。橋下那條五六十米寬的溪流,從湍急到平緩,橋兩岸的埠口繁華,也一去不複返。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5

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劇照

東關橋并非永春第一座橋梁,也并非第一座廊橋。在東關橋建成10年後的宋1155年,一位永春籍進士名叫莊夏的人出生了。他記錄過永春另一座更早一點的橋,叫雲龍橋,說它“雨淋日炙,扶闌瓦蓋,漸以墜壞”。有扶欄,也有瓦蓋,不就是如今的廊橋。而這座雲龍橋,正是城關的永春大橋,距離東關橋僅約10公裡。

有确切記載,東關橋建成之初,橋體并沒有加蓋屋頂,而是到了350多年後的明朝,才由一名叫顔尚朝的鄉紳加蓋屋瓦,多年後,他的兒子又為橋側增設坐椅。自此,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廊橋現狀。雖然每隔幾十年或近百年都要重新或大修,但都沒再怎麼改過模樣。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6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7

東關廊橋以黛瓦為頂,花崗岩做礎,其餘通體漆紅,橫跨于一江綠水上。尤其從側面看,越能感到這座廊橋的立體美感。從上至下,三層“雨棚”。第一層坡式屋頂為擋雨,斜側兩層紅木闆雨蓬,起到引流防濺作用。4座船型橋墩,利湍流之水,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樁,古稱“睡木沉基”。村民們告訴我,“松木去皮浸水,便可與天地同在。”

年逾60的陳先生屈腿抱坐在長椅上,靠着橋柱,望着流水,腳上是一雙黑色帆布運動鞋。他年輕時在外打工,年紀大了才回鄉。他的年齡,讓他尚且還能看到東關橋下曾經不一樣的場景。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8

“公路未通以前,出行還是靠水路。從這裡走,順流一直到泉州城,去那邊賣點土特産,再買些米油鹽回家。回來就很累了,因為逆流,就要拔船,從南安梅山(另一個停泊點)一路拔上來,要一兩天的時間。”

“人站在水裡拔船嗎?那水不是很淺?”

“有深的地方也有淺的地方,但水流很急。你看,那兩棵樹的地方(距東關橋50米往東左右),原先是一個埠口街,許多回來的船就停泊在那裡,那裡就有了買賣的市場。家裡有人下南洋的,也總在那裡等待傳回的音訊。”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9

陳先生與其他村民大緻描述了一幅當時“拔船”的生動場景。這大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存在,隻是已接近尾聲。因為泉州的泉永(春)德(化)公路最遲在1930年就鋪到了東關橋,隻是期間因為戰亂,公路被破壞或習慣使然,才為東關橋下的舟楫水運保留了一份當下的記憶。

然而,東關橋可不隻是永春人的東關橋。趕路人的風雨驿站,軍事要沖之地,是它曾經扮演過的重要功能屬性。這也是,為什麼顔尚朝後來要為這座橋加蓋屋頂的重要原因。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0

東關,并不是東關橋最初的名字。你還能在橋頭匾額上,看到它原先的名字“通仙橋”,得名與一位仙人相助建橋的傳說有關。而東關,卻很早就在永春的地方志記載中出現,是指永春東面的一個關鑰,形同《闖東關》的“東關”隘口。

能成為關鑰,定是在地理位置上守住了某種優勢、險勢,這就與東關橋下的那條溪流有着莫大關系。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1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2

泉州母親河晉江的兩大源頭之一,就流經于東關橋下那條湖洋溪,始端發源于東關橋上遊——永春縣錦鬥鄉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而下遊不到百米處就是湖洋溪和桃溪交彙處。在還沒有通公路的年代,水流湍急的溪流,便成為德化、永春等内陸山區通往泉州沿海的必經之地,是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沖。

因此,明朝時,東關橋附近就設有驿站,往來人多;又因閩南多雨季,才有了顔尚朝為行人加蓋屋瓦的事迹。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3

明嘉靖年間的《永春縣志》記載,東關橋附近設有一個叫“長安鋪”的驿站,後來還設了軍事關卡。清朝兩位永春知州在重修東關橋留下的碑記中,更直言其要害之處。知州杜昌丁(1739年)說:“文檄往來,茲橋尤為要津”;翁學本(1875年)說:“橋據泉永之沖,不可一日無。”即使到了1930年,一份《崇道報》在報道中說:“東關橋,在泉永汽車路未開以前,泉永交通之要沖,其溪甚闊。”

橋下是謀生略國的路,橋上是停靠的風雨驿站。那些通行在橋下的行船,有進城讨生活的,也有順晉江出海下了南洋的。無論時事如何,放之個人,這座橋,成了一座告别與回首的瞭望台。送别與等待,成為橋上曾經最頻繁的一件事。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4

如今,再無急流與趕路的人從橋下穿行,這座橋也變得安靜許多。冬日的陽光裡,橋頭總有一兩位賣香的阿婆問你:“要不要買點香,拜一拜觀音,很靈的。”

在橋上供奉佛龛,是廊橋的一個普遍特征。東關橋供奉的是觀音娘娘。掃橋看廟的陳阿婆還跟我說了另一版仙人助力建橋的傳說,不同于普遍流傳的男性仙人,這位仙人化身為了一名女性,也就是如今供奉的觀音奶奶。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5

除了讓你燒香,還有“船主”會建議你體驗劃船。一船一次二三十元,我體驗了一把,搖搖晃晃的木闆船,揪心了一路。靠近橋墩時,突然感到一股清涼的江南溫柔撲面而來,風輕撫在臉龐,是清爽的甯靜。

不過,這樣的體驗項目,并沒有其他更多的防護措施,想體驗的人最好要求船主提供水上救生服。别看橋上幾乎波瀾不驚的水面,當你如此靠近時,還是會害怕。難怪人說,飄洋出海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泉州朱熹仙苑(永春東關橋喧嚣褪去)16

在東關鎮,還有另一份即将消失的記憶。我們把它化為一份來自印尼的美食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