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中有一段故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文與管理系列,今天,就聊聊這段故事,講講這段故事在我們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我們先看這段故事的原文。(《國語·邵工谏厲王弭謗》,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點本《國語》。)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谏,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這段古文,主要意思如下。
周厲王得知民衆有指責抱怨他的聲音,于是,他找巫者暗中監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發現就大加殺戮,緻使民衆不敢随便說話,在路上相遇也隻能以目光表示憤恨。
邵穆公進谏,提出著名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理念,其中心思想是:防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勢必會傷及很多人,同樣,如果堵住老百姓的口,後果也将如此,君王應該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從而使整個國家得以提高。
可惜周厲王不聽,三年後,周厲王被推翻并放逐。
邵公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認為,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邵公的意思是說,治理河川的人,要開鑿水道,使之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疏通言路,讓百姓敢于講話。
是的,疏通言路,讓百姓敢于講話。我們企業管理中,也應如此。即,讓員工有地方講話,讓員工敢于講話。
讓員工敢于講話,有人會說,這很容易做到啊,我們很重視員工的意見啊,我們有總經理信箱,有專門的員工反饋郵箱等等。
但有這些,是不是真正做到讓員工敢于講話呢,我看未必,非常的未必。
是不是真正做到讓員工敢于講話,其實,隻看一點夠了:員工敢不敢在包括老闆在内的公司大群裡抱怨,公司允不允許員工在公司大群裡抱怨。
大部分員工敢抱怨的,可以說做到了讓員工敢于講話。而大群内一派祥和,歌舞升平的,、讓員工敢于講話,就是假象。
可能有人會說,公司大群是傳播正能量的,我們不能讓負情緒影響大多數員工。有這想法有這問題的,其實就是在骨子裡不想讓員工說話,讓員工不敢講話。
那麼,鼓勵員工說話,讓員工敢于講話。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無他,如同大禹治水一樣,改堵為疏。如同邵公所說的,疏通言路,讓百姓敢于講話。
讓員工敢于講話的前提是讓員工有地方講話,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疏通言路。
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想來大家耳熟能詳,我們往往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津津樂道。但是,大禹治水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他的敬業。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改變了前人治水以堵的方法,他采取疏導的方法治理洪水最終取得成功。
大禹治水說明,堵,不如疏。管理中,我們也需要“疏”。疏通了,員工才有講話的地方。
1、讓員工敢于講話,首先得讓員工知情。
讓員工知情是讓員工敢于說話的基礎,是“疏”的前提,也是解決員工怨言最有效辦法之一。
不過可惜的是,對員工隐瞞一些信息,是目前一些管理者的常态,是目前一些企業的常态。當企業有這種文化時,讓員工敢于說話,顯然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2、直面員工抱怨,建立各種反饋信息的通道。
管理者應該經常反思的是,員工為什麼會抱怨。
我相信無風不起浪。
員工有怨言,有想法,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應該聽取、重視員工的怨言。如何聽取,如何重視?需要我們給予員工反饋信息的通道。我們不能堵塞通道,不能不讓員工抱怨。
如同治水一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長時間員工怨言與想法不能得到釋放,那麼,一來,這些怨言與想法是堵不住的,員工總能找到釋放的地方;二來,會給員工帶來的更多的負情緒,帶來諸如員工流失、産品質量與安全隐患等等結果。
管理中,應該讓員工敢于講話,如果采取堵的方法,最理想的結果也僅僅是讓員工按部就班,沒有激情沒有動力,自然,也很難有創新,想來,這是任何企業都不願意看到的。
1、讓員工抱怨,鼓勵員工抱怨,并對其抱怨的内容進行收集、歸納與分析,以對管理做出改善與改進。
2、及時回複回應員工的抱怨。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僅是針對領導,對于員工管理,同樣适用。
3、就事論事,不以人論事,也不以事論人,并杜絕秋後算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管理中,應該讓員工敢于講話,因為,堵,隻能堵一時,當洪水上漲到一定程度時,決堤,是必然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