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18:13:35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1

▲南宋 哥窯米色釉膽瓶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名窯哥窯瓷,到底出自哪裡呢?這也算是一部瓷器學術界的公案了。

可以肯定的是,尤其在明清,主流的認知是:哥窯出龍泉。這種主流認知很大程度來自哥窯資深愛好者——乾隆皇帝的“站台”。

據《清宮舊藏瓷器檔案全集》的統計,當年乾隆皇帝收藏的哥窯藏品總數在1500件左右,怪不得故宮研究人員曾坦言道:乾隆帝的個人收藏基本奠定了今日故宮哥窯收藏的格局——先不論帝王身份的崇高,單就說這收藏數量,其言也可被視作權威了吧……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2

▲宋 哥窯青釉貫耳瓶 故宮博物院藏

典型的傳世哥窯一般是完整器,造型以仿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為主。大都藏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館、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瑞士日内瓦鮑氏東方藝術館等。

衆所周知,乾隆皇帝的行事作風是“愛它就為它寫詩”,對哥窯也不例外,比如其在乾隆四十年所作的 《詠哥窯盤子》:

處郡章家弟與兄,弟陶純美較兄精。

春風堂不觀随筆,那識哥窯所得名。

其中的“春風堂”應指明代路深的《春風堂随筆》,當你看完原文,也就懂了乾隆皇帝的用典出處了:

哥窯,淺白斷紋,号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這個内容呀,不僅哥窯歸龍泉,連官窯也以“弟窯”身份并入龍泉了……很明顯,乾隆皇帝的禦制詩完全是源自此說的。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3

▲宋 哥窯青釉三足筒式爐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說法作為皇帝權威背書過的“确定論”,被記載在當時重修的《龍泉縣志》中:

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時人,嘗主琉田窯,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窯者,極其青瑩,純粹無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鮮存者。或一瓶一缽,動博數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窯其器皆淺白斷紋,号曰 ‘百圾碎’,亦冠絕當世。今人家藏者尤為難得。世人稱其兄之器曰 ‘哥哥窯’,稱其弟之器曰生二章雲。

之後,這種“哥窯出龍泉”的說法一直被世人當作主流,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考古工作得到進展。

在深入的研究中,考古工作者們發現從北京元大都、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等遺址中發現的哥窯器特征與出土龍泉地區的哥窯器特征并不相符,反而更貼近于杭州鳳凰山老虎洞元代地層出土的瓷片标本特征。

由此,引發了對宋元傳世哥窯産地重新做厘清的任務命題。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4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5

▲宋 哥窯青釉雙魚耳爐 故宮博物院藏 及其部分成分檢測報告,出自故宮博物院編《哥瓷雅集》

重新審視宋哥窯産地問題,再次回歸到文本資料中,可發現:縱觀元明清曆代記載,對哥窯的出處除了“龍泉說”以外,的确還存在着“杭州說”。

明代戲曲作家高濂也是大生活家,熱愛各種古器,常對其進行尋源,并詳細記錄于自己的養生美學綜合著作《遵生八箋》中。他對哥窯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考據,他認為官窯、哥窯均取土自杭州鳳凰山,區别在于:燒于修内司的是官窯、燒于私家者則是官窯。

這與明代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其《廣志繹》中所述“官、哥之窯,宋時燒之鳳凰山下”的說法相吻合。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6

▲觀複博物館【觀複傳世哥窯系列】 哥窯,确有些神秘感,可大多珍品皆神秘,這也是必然吧。

細翻資料,可知乾隆對哥窯的收藏不僅限于宋代傳世物,也泛指後世的各種仿哥窯制品,按檔案記載,除了可從器型斷代的入貢哥窯瓷,餘者多被标注“宋”“宣德”“仿哥”(即從雍正帝開始到乾隆朝本朝的仿哥窯器具)根據造辦處活計檔記錄可知,這些哥窯藏品是被分級儲藏的。

頭等收于多寶格,次等收于百什件和萬寶箱中,存入多寶格中的有哥窯三足爐、哥窯鳅耳爐等;納入百什件的則包括雙獸面罐、八方洗、荷葉洗等——都是宋元哥窯的傳統器型,而所有帶“宋”注腳的,據查多屬傳世哥窯器,其特征與杭州鳳凰山老虎洞者特征更為吻合。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7

▲宋 哥窯青釉三足鼎 故宮博物院藏

傳世哥窯,即宋元哥窯瓷有如下典型特征:

其色主要分為青灰色、米黃色兩大類,胎質較深、施釉厚,因此在燒制過程中,器口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态下垂流變薄,映出紫黑色胎骨,即“紫口”;且燒造時采用墊餅墊燒,為了避免釉與墊餅粘連,需要将底足的釉刮掉,于是露出胎骨,形成“鐵足”

兩者相結合,并稱“紫口鐵足”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8

▲南宋 哥窯灰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傳世哥窯釉面開有交織如網的裂紋,統稱“百圾碎”,其裂紋大小不同、顔色深淺不一,小紋呈淺炒米黃色似金絲、大紋呈灰黑色如鐵線,故又冰稱“金絲鐵線”;

釉面潤澤如酥,釉中氣泡密集,顯微鏡下查看,猶如“聚沫攢珠”。其原理在于:這些氣泡能使攝入釉層的光線發生散射,緻使釉面呈現柔潤如玉的質感。

如觀複博物館所藏的這一件米黃色釉哥窯紙槌瓶,目所能見的“潤澤如酥”。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9

▲宋 哥窯紙槌瓶 觀複博物館藏

觀複博物館名窯摹古計劃到哥窯這裡,做了全套【觀複傳世哥窯系列】,包括鬲式爐、葵口盤、蒜頭直頸瓶茶盞四式。

為了還原宋代名窯——哥窯的典型特征,觀複博物館聯合哥窯技藝制瓷匠人,從胎骨調制到高溫成瓷,曆經無數試驗,終于玉成▼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10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11

依照上文創世歌謠典型特征,對此摹古系列的質量可從以下三點做特别考證,首先:看金絲鐵線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12

其次,看釉色潤澤度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13

再者,顯微鏡下可見“聚沫攢珠"

真正的北宋龍泉窯(宋代哥窯出龍泉)14

關于宋代哥窯的出處,乾隆皇帝雖然有所誤解,但他對哥窯器的熱愛、收集用藏、積極尋源,也為後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線索。否則,今日即便誠心想要“取古人心愛物以飨今人”也是很難做到的。

今日觀複博物館所做器物,正對應喝茶、插花、焚香、賞美四種國風審美生活——所謂用其物而修其心,風雅生活從來不晚,觀複陪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