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建議,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類等級考試。這個建議一經公布便引發了各方争議。而圍繞“是否該取消藝術類等級考試”的辯論,持續至當下依舊有極高的熱度。
這并不是新話題。近年來,已有多位知名藝術家、教育家都曾針對藝術類等級考試的存廢,發表過觀點并登上過熱搜。
顯然,作為衡量與評價孩子藝術素養能力的重要方式,“藝術類等級考試”擁有足夠大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其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國家推動教育“雙減”、強化美育的今天,“藝術類等級考試”該何去何從?
考完十級就會彈鋼琴了?
在微博上,近十萬網友參與的“你贊成取消中小學生各種藝術類等級考試嗎”的投票帖子中,接近七成的網友選擇了“贊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廣大考生與家長苦考級久矣”。
“隻要和考試挂了鈎,學藝的快樂就喪失大半。”考出大提琴十級的威海姑娘李一一這樣對記者說。有的琴行、機構,為了提升考生的考級通過率,往往會花費數月的時間去學習3至4首考級曲目,老師上課強度大、重複性強,日複一日的練習,枯燥乏味,毫無樂趣可言。
“僅通過反複練習考級曲目,試圖通過這種反複練習帶來的肌肉記憶通過考試,不利于打下紮實的功底。”省城一家藝術院校的鋼琴老師告訴記者,急于考級,對于日後的技能提升反而是事倍功半。一些孩子和家長陷入誤區,認為考完十級就等于會彈鋼琴了。但這種學習,顯然是不科學也不健全的。隻會彈那麼幾首考級曲,沒有接觸過其他曲目,就缺少了識譜能力、演奏技術、音樂表現力等方面的鍛煉。那麼,遇到喜歡的作品,或是想要靠音樂表達情感時,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當這種實際能力與所謂的九級、十級的落差越來越明顯時,無疑打擊了孩子精修藝術的信心和積極性。”上述鋼琴老師說。
記者與多位考級生家長交流,發現他們的執念各有不同——有的希望憑借考級、比賽名次,讓孩子在未來的評優和升學中,有“證”為憑;有的表示,把十級考到手,步入高年級後,就可以騰出精力攻主科;還有的則坦言,考級純屬随大溜,人人考級,自己的孩子不考,不就吃虧了……部分藝術培訓機構也起到了“拱火”的作用。當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藝術類等級考試不勝枚舉,大有泛濫之态。
但實際上,這種考試的“說服力”令人生疑。家住濟南領秀城的薛女士告訴記者,女兒雖然已經考過了民族舞5級,但其實孩子平日上課算不上用功,隻在考前突擊了幾節練習課就順利過了關。而且,一考完,似乎所有的基本功都忘在了腦後,什麼也想不起來了。她笑問自己是不是産生錯覺,“就好像交了報名費就包過似的。”
過于強調考級應試化,扼殺了藝術的美感。藝術本身是對“美”的追求。對于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理解,這種感性的認知并不是可以被輕易量化出來的指标。特别是在藝術的學習中,想象力與創造力至關重要。标準化的、流水線化的考級制度,好似在考生身上用直尺畫上了一條條格子線,無疑是抑制了學藝者的自由發展,一部分人在對真正的“美”的追求路上也就跑偏了。
“有考級的壓力就有了目标”
“一刀切”地将藝術類等級考試直接取消,就是對于藝術學習教育的最佳方案嗎?顯然也不是。
藝術類等級考試其本身并非一無是處。向前追溯,在20世紀80年代末藝術類等級考試就已經形成,考試大多是帶有自發性的民間組織開展的活動。因此,這些等級考試本身的評價體系、标準并不夠規範與統一。随着對藝術類等級考試管理工作的重視,社會藝術類等級考試逐漸走向規範、合理。同時,這種相對合理的藝術類等級考級也越來越被整個社會所接受,并且逐漸開始與孩子的升學密切相關。至此,藝術類等級考試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達到了一個高峰。不難看出,藝術類等級考試在當下頗受關注有其必然性,想簡單廢除是不現實的。
而且,藝術類等級考試本身對于促進青少年的人文素質、藝術修養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藝術類等級考試的本質是一種量化了的評價标準體系。通過這套評價标準體系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一定意義上的檢測。同時這些測評結果一方面便于授課老師更好地總結學生上一階段的學習問題,并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另一方面,測評結果也可以給家長一個交代。有些孩子的家長就提出:我花了這麼多錢讓孩子學習鋼琴,如果她不考級,不讓我看到證書的話,就感覺這些錢都打了水漂。
“藝術類等級考試本身在給學生帶來壓力的同時,也會給學生以前進的動力。如果沒有考級的壓力,學生在學習中就容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難以保持專心緻志的姿态面對這種‘課外學習’。而學生一旦有了考級的壓力,就有了一個目标,這種階段性目标的設置對于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無疑是有益的。”濟南一藝術培訓機構教師楊洋給記者舉例,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以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對于自己能夠奪冠的原因,他在自傳中寫道: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标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标志是銀行,第二個标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标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這種将一個大目标分解為一個又一個小目标的方法和藝術類等級考試實際上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一套科學的評價與訓練體系對于學生來說是頗為有效的打好基礎的方式。如今的藝術類等級考試較之于起步階段,其評價标準與評價方式在規範化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音樂類的等級考試中,絕大多數的考級規定内容都是被廣泛接受的、經典的曲目,用這些曲目作為考核評價的标準在一定程度上确實可以起到考級應該有的作用。同時,對于這些曲子的反複練習也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打好基本功,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路上更加通暢。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隻有讓每個學生都掌握好基本的知識,其想象力與創造力才有付諸實踐的可能,否則再多的想法也隻能是紙上談兵。”楊洋認為。
給藝術類等級考試“幹貨”的證明
與其談如何“廢”,不如讨論藝術類等級考試健康存續的方法。
突出公益性、降低功利性,在此基礎上厘清标準、規範秩序是當務之急。頒證機構各立山頭,導緻當下的藝術類等級考試标準寬嚴不一、程序雜亂不透明、互不認可,也加劇了藝術培訓市場亂象。所以,有專家建議:組織權威機構、部門進一步制定專業、規範化的等級考試,并出台更為人性化、科學、遵循教育規律和藝術普及的指導規範。
“現在的考級制度本身可能存在一些水分,很多教育機構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大力宣傳一些并不具備含金量的藝術類等級考試,同時利用這些含金量很低的等級考試欺騙家長報班上課、繳費考級,最終造成了家長花費了‘真金白銀’,但孩子沒有學到‘真本事’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們需要行業協會出面進行整合管理,将目前存在的水分擠幹、擠淨,給藝術類等級考試一個‘幹貨’的證明。”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悅坦認為。
美學教育也應當在社會面更廣泛地推行,促進更多人在美學基礎教育中發現自己的藝術興趣,通過對經典優秀作品的直接接觸,喚起孩子們心中對“美”的向往。同時,對那些有天賦,對藝術感興趣的孩子,可以将他們送入專業的輔導機構進行進一步學習。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盡量杜絕盲目考級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也便于對輔導機構進行管理,使藝術教育市場更加天朗氣清。
“這種普及還要重點對家長為了面子、為了利益,不惜犧牲孩子學藝系統性和科學性的錯誤心态和急躁心理做糾正和疏導。相關部門、考試組織單位應當把何為考級、為何考級、怎麼考級這些最基本的問題解釋清楚,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藝文化,而不是起哄架秧子,鼓動家長隻認證書,做了本末倒置的事。類似中國音樂家協會出版的考級教材中體現出的教育理念本身是很好的。它不光讓孩子學習到了音樂知識,還能讓孩子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因此對于藝術類等級考試,我們不應當因噎廢食,也不應該放任自流。隻有做好管理和規範,讓真正的美育來到每一個家長和孩子的身邊。”山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卓品表示。(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王原玮 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