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泡馍的美味介紹?羊肉泡馍,古時叫牛羊羹,是周朝國王、諸侯的飯食要追溯羊肉泡馍的淵源和鼻祖, 當是最早的羊肉羹說到羊肉羹,就不能不提兩個故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羊肉泡馍的美味介紹?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羊肉泡馍,古時叫牛羊羹,是周朝國王、諸侯的飯食。要追溯羊肉泡馍的淵源和鼻祖, 當是最早的羊肉羹。說到羊肉羹,就不能不提兩個故事:
其一出自《戰國策》。戰國時期,一日,中山國君設宴款待都城中的各界人士,大臣司馬子期也應邀出席。一道道美食端到各位大夫面前,當等到大家最喜歡的羊肉羹時,司馬子期卻沒分到。宴會後,司馬子期記恨在心,越想越生氣,便悄悄跑到楚國,找出了許多理由說服楚王出兵攻打中山國。弱小的中山國哪是楚國的對手,沒幾日便被楚國拿下。因為一碗羊肉羹,一個國家就這樣消亡了。其二出自《宋書》,故事的主角“因羹得福”。南北朝的毛修之既擅長武功又精通烹饪,被南朝時宋武帝俘獲後,本應治罪,卻因他為武帝烹制了一份香氣四溢的羊肉羹,而深受武帝的喜愛,不僅沒被治罪,還被封為大官吏,之後步步高升,直至南郡公。宋朝蘇東坡說,秦地的飯菜最好是羊肉羹。羊肉制法:帶骨、全羊骨,置清水鍋裡大火炖煮。兩小時後起浮沫,撇淨。放舊(前次用過的)調料袋提味,下肉塊,換新調料袋加味。以肉闆壓實加蓋。再武火燒溢,嘭嘭作響。然後,文火炖之, 人可熄燈入睡。一覺醒來,滿屋醇香,起看肉爛湯濃,其色如奶,此時羊肉羹大成。
馍,十分之九細面粉,十分之一酵面。 摻合,揉勻,搓到。做成饦饦狀烘烤至熟。死面馍制法無酵面,方法同前,形如大餅,切丁小食指狀煮羊肉味更醇。羊肉泡馍大體共四個花色品種,分為“單走”、“口湯”、“幹泡”、“水圍城”。
羊肉泡馍之所以受人們喜愛,經久不衰,除了它香醇的滋味、神奇的傳說、故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内涵外,還與它與衆不同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傳統吃法有關。與其它吃食不同,吃羊肉泡馍不能用筷子攪拌,而隻能像蠶那樣從一邊一點一點地“蠶食”,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它的鮮味,更為特别的是,它需要自己動手掰馍、與廚師共同完成這道美味。并且掰馍也極有講究,細小整齊“碎如蜜蜂頭”,以使五味入馍。老吃家都曉得,廚師泡馍遵循“以馍定湯, 以湯定火,湯火定味,泡到出勺”的規矩:如果你馍掰得像花生米,廚師就會以“水圍城”( 裝碗後,中間是馍,周圍是湯,湯圍着馍,似水圍城)的标準給你泡馍;如果馍掰得像玉米粒,就按“口湯”(裝碗後,馍塊周圍的湯似有似無)泡馍;馍掰得像蜜蜂頭,就是“幹泡”(經過反複泡煮,湯幾乎全部滲入馍中,裝碗後,隻見馍,不見湯,老吃家最愛);如果你空碗上竈,廚師就知你是“單走”( 隻做湯,不泡馍)。吃羊肉泡馍還有一個講究,即吃完泡馍後喝一小碗用原湯加少許粉絲烹制而成的高湯,這叫“喝原湯化原食”,幫助消化。
羊肉泡馍可以說蘊含了地方風味、人情世俗。保持了膳馔食物原汁原色,輕糖重鹽、千變不離五香大料,花椒更為其畫龍點睛,各味具馨。當然,人們這麼喜歡羊肉泡馍,還與羊自身有關。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羊當作吉樣物,漢字中帶有“羊”偏旁者。幾乎都是美好的含義。如“祥”、“美”、“善”、“鮮”以及繁體的“義”字等。古代言慶禮儀用羊,高官大宦用羔,表現了人們對羊的喜好、贊賞和褒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