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不治而愈?劉姿含“國慶後總是感到腹部發脹,咕噜作響,隐隐作痛”剛過50歲的孫老師向接診醫生訴苦說,“患胃癌的丈夫離開人世一年多來,這種病就讓我寝食難安”,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消化不良不治而愈?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劉姿含
“國慶後總是感到腹部發脹,咕噜作響,隐隐作痛。”剛過50歲的孫老師向接診醫生訴苦說,“患胃癌的丈夫離開人世一年多來,這種病就讓我寝食難安。”
随後,胃鏡、腸鏡等相關檢查并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有明顯病變,最後診斷為淺表性胃炎。在常規藥物不見療效的情況下,醫生在原有藥物中加入了小劑量的抗焦慮、抗抑郁藥物,那些胃腸症狀竟然逐漸得到控制。
後來,一位曾經做過護士的鄰居吃驚地告訴孫老師:“你這種病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怎麼吃治療精神病的藥?”吓得孫老師立即停止用藥,腹部脹痛、排洩異常的症狀再次使她無法正常生活。
這是一種情緒的“感冒”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很多人再熟悉不過的疾病,25%-30%的人在一生中都曾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疾病門診患者的1/5-2/5,這種情緒上的“感冒”與軀體上的感冒一樣事出有因。考試前由于緊張而寝食不安,長期的悲痛、恐慌或思念讓人茶飯不思、惡心乏力,都屬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所謂“功能性”,就是胃腸器官沒有病變。
由于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經(自主神經)和内分泌系統的調節,而這兩個系統的支配中樞在大腦皮層所處的位置與情感中樞相近,所以容易受到環境刺激及情緒變化的影響,胃腸順理成章地成了對情緒變化最敏感的器官。這種胃腸病又稱“神經胃腸病”。
因此,醫學家們提出腦-腸軸的概念,認為腦、腸相互作用,而大腦可以分泌腸肽類物質影響腸道的蠕動和感覺,而情緒的起落和心理的變化是影響腦-腸軸的重要因素。
确診前排除其他病患
胃鏡檢查能夠查出胃部的細微病變,曾有學者對數千名消化功能不良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發現約56%的患者存在淺表性胃炎。這種在健康人群中也相當多見的病變隻是胃部的一種功能性改變,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并不需要大劑量地服用胃藥,長期濫用藥物反而會傷害胃黏膜,從而加重消化道的不适。
但是,飽脹感、燒心、打嗝、腹部疼痛、大便異常等衆多的症狀讓醫生難下結論,其中也可能确實隐藏着危險,比如膽囊炎、膽結石、肝髒和胰髒疾病等,甚至是胃癌的先兆。不過,做過胃鏡檢查、上胃腸道鋇餐造影、腹部B超和各種化驗還沒發現大的病變,比如出血、潰瘍、糜爛、腫瘤等,那麼,就隻有功能性消化不良一種可能了。
心理治療更重要
不同的症狀代表不同類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脹滿不适的蠕動障礙型患者,治療以促胃動力藥物為主。少數以上腹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潰瘍樣型患者則應以服用抑酸劑為主。胃黏膜保護劑雖也常用,但居次要地位。加強胃動力、助消化、消腹脹,附加适量精神藥物是用藥原則。多數病人隻需要治療幾周,僅有少數患者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然而,有些病人實際上可能是抑郁症患者。
更重要的治療是對“心”的調理,必要時需要服用适量的抗焦慮、抗抑郁藥物。但是,藥物的選擇、劑量與療程的掌握應遵循個體化原則,視患者具體情況和病情變化而定。不宜随意自行變更用藥,否則,精神藥物的不良反應對髒器的損傷将使治療于事無補。
醫生需要給予患者生活、飲食方面的一些勸告,進行适當的心理疏導。除了停止服藥,語言刺激和惡性事件都會擾亂患者的情緒,影響治療,導緻病症複發甚至加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