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今天來說,很多人都愛打掃衛生,所以經常會洗澡,一天多洗幾次就可以了,少洗的,兩三天肯定會洗一次。 但在中國古代,人們在社會環境不允許的條件下這樣做。古人多久洗一次澡? 其實這個問題對現代人來說并不叫問題,隻要你想洗澡随時回家都可以洗,但在古代想洗澡就沒那麼方便了。
我們也應該在古裝劇中看到,古人在裡面的一個大盆上洗澡,有些還在下面燒柴,覺得洗澡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古代洗澡的頻率不是很高,也是因為鼓勵經常洗澡的相關規律,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洗澡的。 在現代人眼裡,古代的世界是遙不可及的,即使他們回到過去,也不能适應那裡的生活,因為太落後了。
生活在這樣落後的環境中,很多人認為古人很原始,比如洗澡的簡單問題。 現在我們用的是沐浴露或肥皂各種非常高檔的沐浴用品,但是古人沒有,所以很多人認為古人很髒,甚至認為他們可能很多天不洗澡。 是真的嗎?古人比我們想象的更幹淨,他們把幹淨看作是一個好的性格。
古代人們對洗澡的熱愛超出了你的想象,他們把洗澡看作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并規定他們必須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洗澡,否則就被視為對他人的不尊重。 對于“洗澡”一詞,古人在說文解字中就這樣解釋了“洗,灑足也”、“浴,灑手也”,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眼中的沐浴,其實在古代隻是洗手和洗腳。
在早期,洗澡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沐浴被認為是莊嚴的。 在西周時期,祖先崇拜,在崇拜上帝之前洗澡,他們認為洗澡,是尊重祖先和身體的重要方式,表現出虔誠。 到了先秦時期,洗澡不僅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相關的禮儀已經非常完整,當時的官員被問到:在見到天子之前要洗頭洗澡,保持幹淨。 在漢唐時期,宮廷也出現了專門管理宮廷浴官的官員。
當時,“沐浴”這個詞是。“沐浴”這個詞的意思是“沐,濯發也”、“浴,灑身也”,隻有把“洗澡”和“休浴”一起加起來的話,才和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洗澡相同。 在古代,洗澡總是被認為是一件大事,最典型的例子是孔子。 兩千多年前,有一天,孔子突然來到現場,開始問幾個弟子他們未來的願望。
有人說道“我要在沂水裡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風,然後唱着歌兒回家。”孔子聽了之後,稱手拍快。其後孔子說了:“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通過孔子的态度不難看出,其對休浴之事是十分看重的,也可以看出休浴對當時之人的重要性。要知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樣的時代中,對洗澡就已經是非常看重了。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曾著有《沐浴經》三卷,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關于洗澡的專著。史書記載,公元334年,東晉石虎在邺城蓋了“龍溫池”,這是我國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臨潼聞名中外的溫泉浴室“華清池”,則建于唐代。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公所在浴處,必挂壺于門”的記載,說明宋代的公共浴室還挂有招徕顧客的标志。
也就是在宋代,出現了專職的搓澡人員。古代的書籍中,《禮記·内則》記載了“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以及“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根據禮記的記載來看,古人對洗澡是很重視的,當時孩子要為父母洗澡,每三天就要為他們洗一次頭,在這期間,倘若看到自己的父母臉髒了就要為他們洗臉,腳髒了就要為他們洗腳。
禮記這樣的内容主要是為了告訴我們需要孝順父母,但是從側面來看,反應了人們需要經常洗澡。《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說,在漢代的時候,皇帝每五天給官員們放一天的假期,讓他們回去洗澡休息。唐代的時候,官員比較忙碌,于是“休浴”便改為了每十天休息一次。
正是因為如此,“浣”還成了計時的單位,在那個時期,十天為一浣,這就類似于如今的“星期”。也就是說,唐朝時期,官員是有“沐浴假”的。其次,在古代的《黃帝内經·素問》中提到了“漬形”,意思就是,用熱水洗浴能預防疾病,具有保健作用。古人這麼重視洗澡,他們究竟多久洗一次呢?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了“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習慣。漢朝時期,官員更是每天香噴噴地來上朝,漢朝政府還制定了洗澡的假期,叫作“休沐”。意思是上五天班,放一天假,這一天專門用來洗澡。總的來說,古人對洗澡是非常重視的,并不是後人想象的那樣,古人對洗澡的重視程度超乎想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