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曾是反法西斯盟友的西方與蘇聯開始反目為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發動“冷戰”。蘇聯也不甘示弱,組織起社會主義陣營與之針鋒相對。戰敗的德國成了雙方對峙的前線。
▲“冷戰”拉開帷幕,德國被“一刀切開”
二戰中的盟友一夜變成“冷戰”對手,極大地影響了蘇聯、美國兩個超級大國和歐洲各國的關系。不過比起同盟國,戰敗國德國在風雲突變中,反而顯得更加無所适從。
德國投降後,被美蘇英法四國按計劃分區占領,作為德國心髒地區,柏林也逃不過被盟軍分割的命運。冷戰開始後,德國與柏林身不由己地被這四大占領國卷入其中。
▲東西柏林示意圖,蘇占區為東柏林,美英法三國占區為西柏林
柏林因為在蘇占區内,如此一來蘇聯占領區又多了一塊資本主義插在蘇占區裡的飛地——西柏林。這就令蘇聯無比頭痛,意欲将西柏林從地圖上抹去而後快。
蘇聯曾經三次對西方施壓,引發了三次“柏林危機”,試圖讓西方退出被蘇聯勢力範圍包圍的“孤島”西柏林。
▲蘇聯意圖把這塊飛地從地圖上抹去
然而曆史證明蘇聯的失敗,直到兩德統一,西柏林一直在西方的掌控下。在西柏林那段被包圍的艱難時期,西方國家是怎麼給西柏林“輸血”,從而讓它留存下來的?
1945年,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美蘇英三國也開始讨論如何處置戰後德國,開始的方案是徹底肢解德國為數個國家,但随着戰局變化,英美和蘇聯都希望戰後拉攏德國對抗對方,便一緻認為德國仍應統一,前提是要三國分區占領。
▲柏林戰役尾聲,蘇軍在德國國會大廈上插上紅旗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三國基本确定了占領方案:蘇占東部,英占西北,美占西南。後來又加入法國,占西部。
不過最重要的精神不變:德國及柏林要被多國分别占領。
▲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及柏林示意圖
1945年5月,盟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蘇軍在此時搶先攻克柏林和德國東部地區。而英美盟軍也已經占領德國西部南部,推進至柏林附近100公裡。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兩軍如此急切地進攻,也是為了戰後能夠憑實際占領鞏固甚至擴大在德國的利益。
▲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東西線盟軍對德國本土的進攻(褐色與紅色箭頭)
雙方在軍事上的成果,也影響到了戰後德國的占領區劃分,德國西部歸美英法三國占領,東部由蘇聯占領,既是協議規定,也是各自戰果的體現,并被後來的《波茨坦協議》所承認。
不過,盡管蘇軍成功獨力攻克柏林,但戰後依據盟國關于柏林分區占領的條款,蘇聯仍然不得不将柏林劃出西部給英美法,英美法占區即西柏林的雛形。
▲盟國波茨坦會議,這次會議決定了戰後德國命運
1948年前四大國在德國的占領區全歸盟國管制委員會管轄,領導人為四國駐軍總司令,而西方三國要前往各自的柏林占區,蘇聯也會按規放行。這樣的局面直到東西德分裂才結束。
而按照戰後對德安排的協議,德國被允許在非法西斯化、民主化的前提下解除占領,重新統一。為了使德國盡可能地建立一個親蘇,或者至少不再反蘇的新政府,蘇聯大力推動德國統一,而英美等國一改之前的态度,反而大加反對,甚至公然駁斥蘇聯的主張。
▲英國首相丘吉爾著名的“鐵幕演說”拉開冷戰帷幕
西方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當然是反共反蘇,而且還是要拉德國西占區一起反共反蘇。按理說如果雙方和平協商統一,讓新德國倒向西方也并非不可能,但二戰後冷戰開始,英美加緊反共反蘇,絕不會讓蘇聯有機會建立親蘇的新德國,至少不能是整個德國。
不僅如此,1947年7月的巴黎會議上,美國确定将德國西占區列入馬歇爾計劃的經濟援助對象。同年11月的倫敦會議上,希望戰時盟友能再次慷慨解囊的蘇聯代表團卻吃了閉門羹,讓德國統一的提議也遭到無情拒絕。
▲美國五星上将馬歇爾, “馬歇爾計劃”的提出者
而且,蘇聯雖然因抗德首功而占有最多的德國領土,但英美法三國如果聯合在一起,它們占領的德國部分就将對蘇聯一國占領的部分(40%領土,33%資源)擁有優勢,德國如果不統一,而是在西方占領區單獨建立一個德國,對西方反而是好事。
西方試圖分裂德國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打經濟戰。二戰後數年内,德國全境依舊通行幾種舊馬克,但通貨膨脹日益嚴重。西方決定以貨币改革名義,發行僅在西占區通行的“B記馬克”。蘇聯反應迅速,在蘇占區發行“D記馬克”。兩種馬克,在經濟上為德國劃開了一道無形的鴻溝。
其後,西方各國繞開蘇聯召開六國外長會議,決定合并三國占領區,召開聯邦德國制憲會議。1948年6月,三國在德國的所有占領區合并,西德與西柏林在實際上誕生了。
西方通過分裂德國以反蘇的一系列手段終于讓蘇聯忍無可忍,雖然蘇聯幹涉不了西德,但封鎖在蘇占區包圍下的西柏林輕而易舉,蘇聯認為這樣可以迫使西方人退出西柏林,進而奪取全柏林,對西方還以顔色。
從1948年3月開始,蘇聯開始限制柏林的一切地面交通,這是封鎖柏林的前奏。
▲封鎖對戰後一片瓦礫的西柏林市區是緻命的
1948年6月24日,蘇聯以“技術原因”為由,全面封鎖周邊蘇占區一切通往西柏林的水陸交通,之後還對由蘇占區供電供水的西柏林部分地區斷電斷水,第一次柏林危機開始了。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一時間弄得手足無措,但美國總統杜魯門力排衆議,絕不低頭,堅決留存西柏林。但光有一腔熱血并不能挽救封鎖下的“孤島”西柏林,隻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就是以武力突破蘇占區打通交通線;另一個辦法,就是靠空運來養活西柏林。
第一個辦法無疑是再次挑起世界大戰,不可采用。第二個辦法由美國駐西柏林長官克萊上将提出,雖然僅靠空運養活250萬人聽起來不僅成本高昂,而且不切實際,但美國空軍實力世界第一,全力以赴,并非沒有機會。杜魯門權衡之後,決定采納建議,放手一搏。
▲降落在西柏林機場的一架美軍C-47運輸機
克萊當即命令美軍駐西德空軍司令李梅來操辦對柏林空運。李梅迅速調集了全德的美軍運輸機,6月26日,也就是封鎖開始兩天後,他派出的102架C-47和C-54運輸機組成的空中運輸隊滿載物資飛抵柏林-坦佩爾霍夫機場,西柏林軍民絕處逢生,歡聲雷動。
▲1948年,柏林市民圍觀第一架C-54運輸機飛抵西柏林
當第一支運輸機隊抵達西柏林時,人類曆史上前無古人的特大規模空運行動——柏林空運即告開始。美軍運輸機群晝夜不停地從西德運送各類生活物資到西柏林,但運輸機還遠遠不夠,李梅在行動開始的同時急電華盛頓調集更多飛機,杜魯門遂命令駐歐美軍調集一切運輸機支援柏林。
美軍大張旗鼓搞空運,蘇聯為何坐視不理?因為早在1945年雅爾塔會議就規定蘇聯應允許美英法通過漢堡、漢諾威、法蘭克福三條空中航線飛往柏林,而且蘇聯還需提供雷達導航服務。
1948年開始,蘇聯拒絕為西方飛機提供雷達導航。為了防止蘇聯空軍封鎖空中航線,美軍派戰鬥機全程護航。戰鬥機護航才讓蘇聯沒有輕舉妄動,這三條“空中走廊”也得以留存下來為西柏林“緊急輸血”。
▲通往西柏林的三條“空中走廊”
但日子久了,僅靠美軍也逐漸難以應付西柏林需求,英軍随後加入了進來。10月14日,英美聯合空中補給線小組成立,同時美軍派出了空運專家——曾指揮過極端危險的“駝峰航線”的特納少将來指揮柏林空運。
特納少将不愧是專家,指示空軍每90秒就要從機場起飛一架飛機,且飛機要相隔500英尺和三分鐘航程,抵達柏林各機場後,機組人員隻允許在機場逗留30分鐘,還不許下機。在他嚴格的紀律約束下,飛行的安全性和效率都大大提高。
▲機場待命的美軍運輸機與空軍士兵
蘇聯人錯誤地以為英美的柏林空運不能持久,但“空中走廊”日夜不息寒暑不辍,甚至還有餘力給西柏林兒童送來糖果。即使到了冬季,運輸機也能送來寒衣和煤炭供給西柏林,西柏林軍民信心大增,蘇聯人望着頭頂往來呼嘯的英美運輸機,頗感無奈。
▲西柏林兒童能夠吃上英美送來的糖果點心,證明蘇聯封鎖的失敗
封鎖既沒達到目的,也讓蘇聯陷入了以百萬德國人為賭注的人道主義危機。西方也針鋒相對,開展了對蘇占區的反封鎖,停止運送煤炭、鋼鐵這些工業原料給東部,封鎖并未讓西柏林饑寒交迫,反而讓蘇占東部德國經濟日益凋敝,失業問題嚴重,大量居民逃往西柏林。蘇聯意識到是時候讓步了。
▲東柏林街頭的坦克
1949年5月,雙方達成和解,12日,美蘇英法四國解除一切封鎖,柏林危機告一段落,西柏林恢複了與蘇占區的正常關系。
整個柏林空運行動,英美共為西柏林投送了232.5萬噸食物、燃料及各種物資,出動了189963架次飛機,堪稱世界空運史奇迹。
▲美軍為西柏林運來的大批物資
然而東西德分裂在所難免,1949年9月、10月,聯邦德國、民主德國分别建立,即“西德”、“東德”。兩個德國分别有自己的憲法、法律、政府、貨币和首都(西德首都為波恩,東德首都為東柏林),德國完全分裂。
雖然法律上西柏林應當屬于聯邦德國,但實際上西柏林仍屬于美英法三國管轄,其政治經濟制度與西德相同。因而西柏林就處于一種“既屬于又不屬于西德”的奇怪狀态下,不過這種歸屬其實更多地屬于有實無名,因為西柏林仍然可以是一個東德通往西德的中轉站。
▲分裂的德國成為了冷戰雙方對壘的前線,東西德也分别成為了華約、北約成員國
蘇聯不會永遠甘心自己的地盤裡留着西柏林這個隐患,東德也希望自己的首都能夠完整。
1958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宣布将蘇聯管理柏林的職權交還民主德國,并照會西方三國,希望各國在六個月内撤軍,讓柏林成為“非軍事化自由城市”,解決柏林問題。以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為首的西方堅決反對,第二次柏林危機開始。
柏林危機不僅僅是柏林的問題,更是美蘇争霸的一塊重要陣地。美國面對蘇聯的照會,堅決不同意屈從,并宣布進入備戰狀态,英法等國也緊随其後。
一時間,不僅是柏林這個前沿陣地,美蘇的劍拔弩張讓整個世界都為之緊張起來。此時的美蘇都是核大國,一旦發動世界大戰,核戰争将毀滅人類!
▲美蘇争霸漫畫,兩個核大國的鬥争,注定讓世界不會太平
幸而赫魯曉夫在緊要關頭保持了克制,宣布收回讓西方六個月撤軍的期限。第二次柏林危機算是匆匆收場。
雙方似乎又有了通過會議解決柏林問題的希望,不料1960年又出現了美國U-2偵察機入侵蘇聯領空被擊落的風波,蘇聯大為光火,多國會議還未召開即流産。
▲飛行高度可達20000米的高空偵察機U-2
美國新總統肯尼迪上台不久,赫魯曉夫在1961年6月與肯尼迪的維也納會談上再次要求西方退出西柏林,并在被拒絕後稱暫停裁軍和複員,并将軍費大增三分之一。肯尼迪寸步不讓,同樣開始擴軍備戰。第三次柏林危機再起。
▲赫魯曉夫與肯尼迪
随着局勢的緊張,經濟較差的東德開始有大量居民湧入尚未封鎖的西柏林。畢竟蘇聯控制的東德多年來被蘇聯高壓控制,還被以賠償名義大肆進行經濟掠奪,而西柏林不但較為自由,還有西方的大力援助。
要知道,在西方進行柏林空運的同時,蘇聯還在大批地将東德的工廠機器往蘇聯搬,可謂高下立判。
蘇聯一面大力備戰,一面也想辦法阻止東德居民,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逃亡。在華約國家磋商後,東德政府從1961年8月12日開始進行邊界管制,沿東西柏林邊界搭建起了170公裡長的路障、鐵絲網。五天之後,一道混凝土牆建立了起來,這就是著名的“柏林牆”,全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
▲隔絕東西柏林近三十年的“柏林牆”
柏林牆令西方大吃一驚,西方提出強烈抗議,然而柏林牆木已成舟,無論是西方,還是想去西柏林的東德人,都隻能望“牆”興歎。雖然柏林牆将柏林危機推到頂峰,但随着雙方會談的推進,赫魯曉夫也見好就收,在蘇聯已經占優勢的情況下,放棄西方退出西柏林的要求。
縱觀三次柏林危機,雖然每次蘇聯都是依仗在德優勢,試圖以攻勢将西方從西柏林擠走,但每次都不能如願。而西方盡管站穩腳跟,也意識到不能視蘇聯如無物。雙方都在柏林問題中保持了克制,讓西柏林曆經危機,卻總能堅持下來,也避免了世界大戰的重演。
▲被牆隔絕的居民區
第三次柏林危機也是最後一次柏林危機,危機結束後的1963年,肯尼迪在柏林牆下發表著名的演說,盛贊被圍困18年卻未屈服的西柏林,高呼“我是一名柏林人”。這個演說實際上也是美國在慶祝保衛西柏林的勝利。
雖然柏林牆将一個民族分割成了兩半,但從柏林牆建立後到兩德統一,東西方和兩德的關系反而在逐漸好轉。1972年,四國簽訂中轉協議,緩和了兩德局勢,打破了柏林牆帶來的僵局。
▲柏林牆的構造
盡管東德人被禁止翻越戒備森嚴的柏林牆,但還是有不少東德人願意冒着東德軍人的槍彈嘗試越牆進入西柏林。而且東德人想要離開東德也并非隻有西柏林這一條路,兩德關系緩和後,很多人通過外國作為中轉站去西德,或直接前往西德留在那裡。
▲民主德國國旗,兩德統一後已經成為曆史陳迹
柏林牆的建立,反而證明了西柏林這座“孤島”是東德人眼中的理想鄉。随着蘇聯、東德的封鎖解除,西柏林不但不會被困死,反而成為了聯邦德國的前哨站,張開懷抱迎接翻過柏林牆而來的東德同胞。
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東歐面臨劇變,1987年,時任東德領導人的埃裡希·昂納克訪問西德,預示着兩德即将統一。1989年,民主德國政府宣布開放柏林牆,兩德被牆隔開的曆史告終。
▲1987年,兩德領導人會晤
1990年,美蘇英法兩德六國外長在莫斯科簽署“2 4條約”,奠定了兩德統一的最後一步。也是在這一年,柏林牆被推倒,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聯邦德國首都遷回統一的柏林市,兩德重新統一。
西柏林從一座尴尬的孤島到重新回歸統一的德國,足足用了41年的時間,而西方在這41年裡也為西柏林付出了很多:空運的海量物資、對蘇聯分毫不讓的堅決态度。這才保護了它沒有被蘇聯和東德吞沒。
▲德國人歡呼推倒柏林牆
不過,柏林和德國依然面臨着幾十年分裂留下的陣痛。從上空俯瞰柏林的夜晚,會發現柏林東西兩側的夜燈是泾渭分明地分黃白兩色的,這是因為東西柏林分别使用鈉蒸汽路燈和汞蒸汽路燈,統一後由于市民的意願也未更換,形成了“一個城市兩種燈”的奇景。
▲柏林夜景衛星圖,可看出東西部夜燈的明顯不同
路燈都不一樣的東柏林和西柏林,反映出了德國的東西割裂,時至今日,德國東部經濟仍然比西部差得多,東部人也總在抱怨西部人的歧視。德國分裂的傷痛,仍然需要時間來愈合。
▲德國品牌分布圖,西部明顯多于東部,東部僅有柏林比較發達
長期作者|流離風中葉
資深曆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