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形容漢服詞語

形容漢服詞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7:47:36

成語中的漢服文化

中國的成語,短小卻精,充分體現了中國漢字博大精深。

頭,首也,有第一、最早之意。牽一發而動全身,故,從頭說起。

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披發左衽”這個成語,沒有跟上進度的小夥伴可以先去學習一下哦~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二個成語,那就是“冠冕堂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形容漢服詞語(淺談漫論成語中的漢服文化)1

一、 首服

首服,又名頭衣,指的是頭上的飾物或裹首之物。男子的冠帽、女子的首飾頭巾都屬於此列。

形容漢服詞語(淺談漫論成語中的漢服文化)2

guān miǎn táng huáng

冠 冕 堂 皇

【本文所引用的成語解釋、出處皆來自網絡】

解 釋

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

堂皇:很有氣派的樣子。形容外表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關聯成語

裂冠毀冕

解釋:

1.比喻背棄王室。《左傳·昭公九年》:“王使 詹桓伯 辭于 晉 ,曰:‘……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南史·齊紀上·高帝》:“ 桂陽 負衆,輕問九鼎,裂冠毀冕,拔本塞源,烈火焚于王城,飛矢集乎君屋,羣後憂惶,元戎無主。”

2.比喻絕意仕進。《後漢書·逸民傳序》:“ 漢 室中微, 王莽 篡位,士之藴藉義憤甚矣。是時裂冠毀冕,相攜持而去之者,蓋不可勝數。”

3.比喻毀滅華夏文化,背離民族傳統。《宋史·胡铨傳》:“陛下一屈膝……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變爲胡服。”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且反古複始,人心所同,裂冠毀冕之既久,而得此數公者追論 姬 漢 之舊章,尋繹東夏之成事,乃适見犬羊殊族,非我親昵。”

上古時候,先民們最初為了在采集和狩獵的過程中隐蔽自身和免受傷害,就把獵物的皮毛尾羽收集起來做成羽冠,以達到類似現代的迷彩服那樣的作用效果,既為自身安全增添了一份保護色,也可以提高獵取動物的幾率,是出于一種保護和裝飾的目的。

後世戴冠,是為了美觀,原本沒有什麼具體規定的,漸漸地被人們拿來表示自己的身份,于是在古代就成了“昭名份,辯等威”的工具。

古代,男子二十歲就代表成年禮,在那天,他的父親就要擇吉日為他舉行成年禮,為他進行加冠禮,所以男子的成年禮就被稱為“冠禮”,古語雲:“二十而冠”,說的就是這個。

形容漢服詞語(淺談漫論成語中的漢服文化)3

冠禮是禮之始,嘉禮中非常重要的禮儀,通常在宗廟舉行,禮儀舉行期間要加三次冠,第一次是缁布冠,第二次加的是皮弁,第三次加的就是爵弁,三加之後,該名男子要把頭發梳成成年人的發髻。

加冠之禮出于商周,曆代皆有損益,到明朝時,除士大夫還嚴格遵照古制行加冠禮外,一般的家庭則是把冠禮和成親儀式一起舉辦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裡有載:“冠禮自士大夫家之外,多不特舉,惟于婚嫁之時,男家遣人為新婦上髻,女家遣人為新婿冠巾。先期各随所備服飾,以一人禮送其家,猶有古意。”。

形容漢服詞語(淺談漫論成語中的漢服文化)4

春秋戰國時的冠,稱之為首服。天子、諸侯、大夫們用于上朝和祭祀的禮服。

冠不僅僅是成年的象征,它還是君子和禮儀的象征。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衛國做一個大夫的家臣的時候,衛國的蒉聩就和孔悝叛亂去襲擊衛國國君出公,子路聞訊趕回去相助,結果他在與敵人激戰的時候,用以系冠的纓縧被人砍斷,冠搖搖欲墜,為了不讓它跌落,子路放下武器去系好冠,雲:“君子死而冠不免。”,因此被人趁機砍成肉醬!這就是“士死不免冠”的來曆。

由此可見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其中,冕冠就是所有冠中最為特别的一種,具有強烈禮儀裝飾性的,它适用于各種不同的祭祀場合。《禮記·玉藻》有雲:“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大體上,冕冠的基本款式就是在一個圓筒形的的帽卷上,上面覆蓋一個冕闆,後面比前面高,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俛俯之狀,象征天子應該勤政愛民的含義,所以得名為:“冕”。

形容漢服詞語(淺談漫論成語中的漢服文化)5

《禮記。冠義》疏引世本雲:“黃帝造旃冕,是冕起于黃帝也。”

雖然冕源于黃帝,但是冠冕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卻是在商周時期。<論語>有雲:"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緻美黼冕。"意思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是在祭祀場合則身穿華美的冕服,以示對神明的敬仰;《商書。太甲》有雲:“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毫”,也說明了貴族穿着冕服去舉行祭禮的。

後漢蔡邕在《獨斷》裡面曾經說過:夏朝時,把冕稱為“收”,《史記。五帝本紀一》中有雲:“帝堯者,放勳。……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訓德,以親九族。”;周朝稱冕為“爵弁”。

冕作為禮冠,與之相配而穿戴的衣服就被稱為“冕服”,是冠服制度中最嚴格的一種。《周禮·春官·司服》 中記載:“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飨,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明确地說明了冕在各種祭祀場合的不同使用。周朝有五禮:吉、兇、軍、嘉、賓,其中吉禮為最重要的,吉禮就是祭禮,當時就曾設『司服』一職專門管理天子的吉兇冠服。

冕作為首服,且是祭禮的禮冠,重中之重。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氏族之美,實系于冠冕”,冠冕在這裡有指代華夏禮儀文化之意,他認為世家宗族的美好之處,在于所掌握、傳承的禮儀文化,這才是一個宗族屹立不倒、長盛不衰的根本。

冠冕不僅是華夏文化的象征之一,還是權力地位的象征,秦滅六國時,就把六國國君所戴之冠賞賜給近臣所戴,借冠之被貶說明他對六國的征服成就。

所以成語裡面用冠冕來做華夏禮儀文化的一個代表,用以造成語,大抵意義與秦之所為之意有異曲同工之處。

作者:現代漢服

審閱:現代漢服

編輯:落溯

平中交右 寬褖合纓

古衣今裳 與時偕行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現代漢服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