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外貿企業談轉内銷難嗎

外貿企業談轉内銷難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中國經濟學家何帆具備一個能力:把一件複雜的事情說簡單,同時提煉一個很形象的詞組用于傳播。在去年的《變量》一書中,他用“小趨勢”和“慢變量”這兩個詞給了筆者很多啟發。這次在《變量2》中,他總結了一套“演化算法”,用來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

何帆認為,中國經濟能夠在幾十年光景下迅速發展,靠的不僅僅是規模效應,其背後的“複雜紅利”更為重要。而能夠包容這種“複雜”的,是一種生态系統,遵循着演化算法,即“試錯”“突變”“适應”“協作”“混搭”。正是因為這套算法,環境越複雜、變化越快速,最終讓中國經濟既有活力,又具韌性。

外貿企業談轉内銷難嗎(為什麼外貿企業轉型做内銷那麼難)1

沃爾瑪模式 VS. 家樂福模式

作者在書中講到中國的生産與消費很難打通,這部分文字給了筆者非常大的啟發。問大家一個問題:做内銷的企業和做外銷的企業有什麼不同?答案是:流通渠道。這可不是說,一個面向國内消費者,一個面向國外消費者,渠道自然不一樣。而是說,外銷企業遵循“沃爾瑪模式”,内銷企業遵循“家樂福模式”。

何帆用社會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做宏觀經濟分析。他走訪東南沿海的特色小鎮,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所謂“沃爾瑪模式”,意思是說外銷企業按照海外的訂單加工生産,雖然利潤非常低,但是資金周轉快,基本不承擔風險,合作很穩定。

而面向國内銷售,無論渠道是超市、商場還是電商,企業面對的都是“家樂福模式”:入場先交一筆“渠道費”,算是買路錢;然後貨品可以擺放在渠道商提供的空間(網絡空間也是如此),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價位。渠道商并不幫你賣貨,賣貨是企業自己的事情;貨賣掉後,渠道商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如果賣不掉,渠道商可以要求退貨;如果賣得少,渠道商會讓你補交保底費。更讓生産商頭疼的是,渠道商會想方設法把回款的賬期拉長。在此期間,生産商銷售出去的貨款被渠道商占用,渠道商用這些錢開更多的店,建設更多的渠道,而他的渠道越多,你就越依附于他。

從國美、蘇甯到萬達商場,從物美、永輝到天貓、京東,其實所有的内銷本質上都是這個模式——渠道商擠壓生産商。正是由于渠道稀缺,而生産過剩,才出現了這種結果。

為什麼外貿企業轉型做内銷這麼難?這回明白了吧。因為内銷企業不僅做生産,還要做運營;由于被渠道商盤剝,資金周轉率低,還需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做後盾。此外,内銷企業還要面對同行的價格戰。這些江湖拼殺的能力可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實現的。

外貿企業談轉内銷難嗎(為什麼外貿企業轉型做内銷那麼難)2

為什麼國内商品性價比不高?

明白了這個道理,另一件曾讓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也就有了答案。出國旅遊你會發現,歐美國家的很多商品,既有品質價格又便宜,但國内高性價比的商品卻很少。要麼是大品牌,價格高;要麼是雜牌,價格便宜但質量差。

質差價低、盜版、假貨……這些怪現象的答案都在這裡。内銷企業在面對國内市場的時候,被渠道商壓榨,而且還面臨同行的競争,最終,同質化的産品隻能搞價格戰。殘酷的價格競争導緻生産商的利潤薄如刀片,他們很難獲得提高品質、研發創新的從容機會。惡性循環下去就是通過降低質量、搞盜版、作假來維持生計。

為什麼國内大牌的價格如此之高呢?甚至一件Made in China的名牌服裝,國内外的價格可以差兩倍以上。除了稅費、代理商層級多、渠道等因素,筆者認為,最終渠道商的資金周轉率低是很重要的原因。回款快,就可以犧牲一部分利潤,如果回款異常慢,那麼自然要提高利潤挽回損失。由于高端消費者對品牌更敏感,所以,大牌生産商就把渠道商的盤剝轉給這些人來買單。

到這裡,或許你會思考另一個問題:沃爾瑪和家樂福都是國外的零售商,這兩種銷售模式的差異是怎麼産生的呢?《變量2》書中也有答案——源于土地性質的不同。

沃爾瑪在國外開店,店鋪都是自己建的,都是自己的資産。因為有了資産,就更容易從銀行貸到款。家樂福在歐洲開店的時候是租的店,沒有自己的資産,借不到錢,就拼命壓榨生産商。土地的性質決定了資本的性質,資本的性質決定了商業的模式。

外貿企業談轉内銷難嗎(為什麼外貿企業轉型做内銷那麼難)3

抓住“苟且紅利”

好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作為國人,難道就要長期忍受商品性價比不高的現狀嗎?在何帆看來,情況正在起變化。

從需求端看,由于國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增加,假冒僞類商品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随着國内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對待品牌的态度也漸趨理性,追求性價比而非僅僅追求品牌的消費者正在成為大多數。特别是90後和00後,他們對品牌和名氣并不看重,他們看重的是産品的質量和氣質。這也是近些年國貨崛起、直播帶貨異常火爆的原因。

從生産端看,一方面消費者在變化,另一方面銷售渠道也開始多元和扁平,甚至可以通過直播完成直銷,那麼能夠适應這種“突變”的生産商就會崛起、壯大。

在這裡,何帆給有理想的企業支了一招兒:抓住“苟且紅利”。苟且紅利就是在别人覺得沒必要的地方,堅決不吝惜地投入;在别人不那麼認真的地方,多較勁一點。深想一步,認真一點,你就能享受到别人的苟且為你帶來的紅利。

其實無論是市場上的企業,還是身邊的人,苟且的還是占大多數。“差不多就行”“沒什麼想法”是他們的口頭語。還有一部分人或企業不學好,把别人當傻子,隻想着走流量、搞動靜、賺快錢,幹一票就行,沒有長遠打算。

何帆說,在中國,假如你努力,總能做到60分;如果你态度端正,那就能做到80分;假如你還有天分,那可以繼續做到100分。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100分,但從60分提高到80分,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中國最大的紅利不是人口紅利,也不是後發優勢,而是苟且紅利。”

消費者和企業都說完了,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沒提——政府或者說市場管理者。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企業要做什麼?企業要收割“苟且紅利”。政府要做什麼?政府要提供穩定預期。因為經濟增長依賴于長期投資,長期投資依賴于穩定預期。有了穩定的預期,創新的活力才會被激發出來,創業者們才不會退化為苟且者。

在筆者看來,何帆的《變量》系列一直有内在邏輯,所謂的收割“苟且紅利”,其實就是“長期主義”,就是注重“慢變量”。

當然,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我說的這些,還有很多洞見也非常精彩,例如“烏鎮模式”“改革的優先級”“打造自己的開發平台”……總之,何帆雖然是經濟學家,但他的書通俗好讀,拿出一個周末讀一讀《變量2》,會有很多啟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