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态修複與濕地保護實施方案

生态修複與濕地保護實施方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4:58:49

今年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恢複”。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北京林業大學生态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起草專家團隊負責人張明祥表示,這一主題強調了優先恢複濕地的迫切需要,并呼籲采取措施,恢複和複原退化的濕地。

目前,濕地保護和修複面臨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濕地重要性認識不足等挑戰。未來各國應采取更加務實的舉措,使《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落地實施。

生态修複與濕地保護實施方案(濕地保護修複面臨全球氣候變化)1

張明祥考察吉林向海國際重要濕地。受訪者供圖

談濕地重要性

濕地占全球碳彙的12%

新京報: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有哪些功能?如何理解濕地對人類生存發展發揮着積極影響?

張明祥: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态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因此,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它的主要功能以及對人類生存發展發揮積極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維護水資源安全。中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約為3.16萬億立方米,濕地大約儲存了水資源總量的96%,濕地是清潔充足淡水的來源。我國是濕地資源相對匮乏的國家,人均濕地面積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濕地保護對确保水資源安全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是維護生物安全,占全球陸地面積6%至8.6%的濕地蘊藏着全球約40%的已知物種。三是應對氣候變化。濕地為大量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植物的生長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來轉化為植物體内的碳。濕地雖然隻占世界陸地面積的6%,卻占全球碳彙的12%。

新京報:在過去50年中,世界上35%的濕地已經消失。人類失去濕地的速度是森林的三倍。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張明祥: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嚴重低估了濕地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濕地是荒地,蚊蟲滋生之地,是需要填埋的。由于對濕地生态系統重要性認識的不足,在全球範圍内,濕地生态系統都遭受了嚴重破壞。

談濕地恢複

包括微地形改造、濕地植被恢複等

新京報:目前,全球正采取行動阻止濕地迅速喪失。2023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為“濕地恢複”,可以從哪些方面促進濕地恢複?

張明祥:2023年世界濕地日主題為“濕地恢複”(Wetland Restoration)。這一主題強調了優先恢複濕地的迫切需要,并呼籲采取措施,恢複和複原退化的濕地。這一主題建立在聯合國生态系統恢複十年所倡導的治愈地球的努力之上,并為之做出貢獻。這個從2021年至2030年的全球倡議正在領導和激勵世界各地生态系統的恢複,其中包括濕地生态系統的恢複。

濕地恢複首先是濕地水文條件的恢複。水是濕地的命脈,隻有恢複濕地的水文條件,濕地的恢複才可能成功。其次是微地形改造,通過地形改造,使之符合濕地恢複、野生動物栖息等需要。再者是濕地植被恢複,盡量恢複鄉土植物。最後還包括濕地恢複的長期維護和監測等工作。

新京報:全球氣候變化韌性不足、極端天氣增加可能給濕地保護帶來困難,目前濕地保護面臨哪些挑戰?

張明祥: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濕地重要性認識不足等。比如,受氣候變化影響,青海鳥島的源頭冰川、凍土融化,引起水位持續上漲,湖泊淹沒區逐年擴大,斑頭雁、棕頭鷗等鳥類栖息地縮減。四川若爾蓋濕地、四川長沙貢瑪濕地等西部濕地因氣候幹旱導緻鼠害增加,部分濕地有所退化。

同時,受農業、生活或工業污染排放影響,湖南東洞庭湖、内蒙古達赉湖、黑龍江興凱湖等近20處國際重要濕地面臨污染物超标,水質退化威脅。

新京報:資金是否也是各國保護和修複濕地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去年11月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有資金方面的讨論嗎?

張明祥:濕地保護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因為濕地恢複需要的資金量很大,一些國家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做這件事。作為一個倡議性公約,《濕地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公約》不一樣,約束力和可執行性不強,COP14大會即使談及資金也是呼籲性的,不會形成強制執行的措施。随着一些國家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态環境越來越重視,才能投入更多資金。

另一方面,濕地修複與各國各地水資源禀賦是密切相關的。水資源禀賦受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條件制約,很難人為改變。比如我國南方降水多,濕地資源比較豐富,西北地區就比較幹旱。濕地恢複屬于生态用水,也無法通過遠距離調水實現,否則會帶來很多負面的生态影響。

新京報:一些濕地科研人員反映,他們設計的濕地恢複方案在實施過程中,施工人員可能更多從園林景觀角度出發。濕地功能恢複和景觀效果、公衆遊憩需要達到平衡嗎?

張明祥:濕地功能恢複和景觀效果、公衆遊憩完全能夠達到平衡。在實際操作中,施工人員等十分關注濕地景觀,這是很正常的。濕地景觀是濕地恢複效果的直接體現,老百姓能夠看得見的。濕地功能的恢複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濕地恢複既要關注濕地景觀,也要重視濕地功能的恢複。恢複後的濕地具有多種功能,其中遊憩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給公衆提供休閑、健身的場所,成為老百姓的綠意空間。

談中國濕地保護

濕地保護率超過50%,保護修複成效顯著

新京報:目前,中國濕地面積達到5635萬公頃,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中國濕地有何特點?保護現狀如何?還面臨哪些挑戰?

張明祥:中國濕地分布廣、面積大、類型豐富,從寒溫帶到熱帶,從平原到高原,均有濕地分布,幾乎涵蓋了《濕地公約》所有濕地類型。中國濕地滋潤着萬千生命,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的人口對濕地生産、生活、生态和文化的需求,有力地支撐了生态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做出重要貢獻。

我國目前正處于濕地保護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日益完善,濕地保護率超過50%,濕地保護修複成效顯著。十年來,新增和修複濕地80餘萬公頃,公衆的濕地保護意識不斷提高。

同時,我國濕地保護在實踐中面臨一些挑戰,如對濕地重要性認識不深,部分地區濕地破壞和過度利用現象依然存在,依法保護和管制力度不強,濕地生态修複科學性和系統性有待加強,濕地管理多部門協作機制亟待強化,參與全球濕地生态治理的深度和影響不夠等。

新京報:去年12月,中科院發布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其中《中國濕地研究報告》指出,我國濕地退化消失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提升。近十年來,我國濕地碳彙功能得到顯著提升。你認為,中國濕地保護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張明祥:首先是濕地保護法治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28個省(區、市)先後出台了濕地保護條例和辦法。國家和省級層面制定了《濕地保護修複制度方案》和實施方案,頒布了《濕地保護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确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

另外,在濕地保護的頂層設計上,我國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年)》、“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實施規劃、《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等一系列規劃為有力依托,強化了濕地保護頂層設計。

在濕地保護與修複上,我國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按照“三區四帶”國家生态保護修複格局,布局濕地保護修複任務。同時組織實施濕地保護修複工程,十年來,新增和修複濕地80餘萬公頃,修複了退化濕地,提升了濕地功能,改善了濕地生态狀況。

新京報:互花米草已成為我國沿海灘塗危害重大的外來入侵植物,多部門印發了《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解決外來物種入侵對濕地保護來說是比較緊迫的問題嗎?

張明祥:互花米草之所以傳播比較快,是因為它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無性繁殖,通過海浪運動對種子進行遠距離傳播,因此濕地生态系統外來物種入侵危害顯得比陸地生态系統要大。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互花米草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它們瘋長侵占空間,會導緻本地土著物種喪失,同時也會阻塞航道、對養殖業造成影響。小龍蝦等外來入侵物種也會對濕地帶來影響。

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也明确,禁止向濕地引進和放生外來物種,确需引進的應當進行科學評估,并依法取得批準。

談COP14大會

各國應采取行動使達成的《框架》落地實施

新京報:去年是中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内瓦舉辦。大會形成了《武漢宣言》《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等标志性成果。未來各國保護濕地如何形成合力?中國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張明祥:各國應該共同努力,以《武漢宣言》和《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為共識,采取更加務實的舉措、更為積極的行動,使《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落地實施,形成全球濕地保護的強大合力。

中國在濕地保護上的巨大成就和擔當,體現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在達成《武漢宣言》和《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方面,中國成為參與者和推動者,特别是主席的視頻參會為各項共識的達成提供了政治推動力。此外,中國很多濕地保護的實踐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濕地公園建設、小微濕地保護、紅樹林保護等。

新京報:國際濕地保護工作涉及可持續農業,濕地保護和農業發展如何平衡?

張明祥:按照《濕地公約》的定義,水稻田也是濕地的一種類型,它屬于人工濕地。所以濕地與農業本身并不是排斥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比如水稻田按照生态保護的方式發展,對生物多樣性和農産品的品質都有較好影響。另外,靠近保護地和重要鳥類栖息地的農田在作物收割時可以考慮留存一些,作為鶴類、雁鴨類等鳥類食物的補充。

但同時二者确實還有競争的關系,比如農業種植面積多了,耗水量就大,導緻生态用水量減少。所以二者之間要找到平衡。

新京報:談到濕地,公衆感受更密切的是濕地公園,普通人可以為保護濕地做些什麼?

張明祥:濕地公園是人民群衆共享的綠色空間,目前我國國家濕地公園已遍布31個省(區、市),總數達903處,總面積達360多萬公頃。

濕地保護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包括選擇綠色生活方式,減少對水資源的消耗;杜絕向濕地排放污水、丢棄垃圾;不吃野生動物,不參加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積極參加濕地科普宣教或培訓等,增強濕地保護意識,最終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濕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