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有多少篇?陳恒舒 胡骁1,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有多少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陳恒舒 胡骁
1
1
1
問 :“椎髻仰面”的椎髻為什麼不要強調名詞作動詞?“椎髻”和“仰面”不應該是并列嗎?“仰面”是動詞,“椎髻”也應該是動詞嗎?
答:名詞作動詞的情況是名詞後面接賓語。名詞直接做謂語(在沒有賓語的情況下)是可以成立的。
1
2
1
問:《關雎》中“鐘鼓樂之”的“樂”讀什麼?
答:lè。沒有注音就按現代漢語普通話常見字音來讀。
1
3
1
問:《核舟記》中“以徑寸之木“的“以”如何解釋?
答:拿,用。
1
4
1
問:《核舟記》中“其船背稍夷”注釋中解釋為“船的頂部”“頂部”的意思,究竟指哪裡?
答:頂部就是船艙的上方。這個注釋有一定争議。從詞語的運用來看,“船背”一般指用來指船艙頂部;但從雕刻工藝上來說,似乎字刻在底部更合理。因此教材注釋存“一說指船底”。
1
5
1
問:《馬說》的主旨句是哪句?
答: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
6
1
問:《賣炭翁》中“宮使驅将惜不得”的“将”怎麼解釋?
答:助詞,用在動詞之後。
1
7
1
問:《孫權勸學》的“孰若孤中”的“若”翻譯成什麼?
答:“孰若”是一個整體,意思是“和……比怎麼樣”,“若”不要單獨解釋。
1
8
1
問:《桃花源記》中“不複出焉”的“焉”作何解?
答:語氣詞。
1
9
1
問:《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混”應怎麼讀?
答:hùn。
1
10
1
問:《小石潭記》中“卷石底以出”的“卷”到底是讀quǎn還是juǎn ?
答:juǎn,動詞,翻卷。
1
11
1
問:《小石潭記》中“以其境過清……乃記之而去”其中“記之”怎麼解釋?
答:題字。
1
12
1
問:《戰國策》是33篇還是33卷?
答:三十三篇,不是三十三卷。
1
13
1
問:“不舍晝夜”的“舍”讀音是第幾聲?
答:應該是第四聲,停止、止息的意思。
1
14
1
問:統編語文《核舟記》中“八分有奇“中的“有奇”,注釋為有餘數,那麼這個“有“就不再當作通假字“又“來講了嗎?
答:是的,不是通假字。
1
15
1
問:古詩詞中如果出現多音字,書下沒有注音的是不是直接按照現代漢語的讀音?如“不知饴阿誰”中的“阿”?
答:是的,就是這個原則,不注音的就按現代漢語常見音讀。
1
16
1
問:古詩文應該更注重字詞的解釋,還是對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
答:都很重要,從字詞的解釋入手,借助誦讀,最終達成對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
1
17
1
問:古詩中特殊字的讀音按照古音還是按現代讀音讀?
答:原則上都是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來讀。所謂“古音”是讀不出來的。
1
18
1
問:何為“三位”與“一體”?
答:教讀、自讀、課外閱讀,是為三位,共同構成“閱讀教學”這一體。
1
19
1
問:九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很熟練的詩詞鑒賞能力,那麼課外古詩詞背誦的内容是否需要進行講解?
答:不熟練,才要練。建議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和解說文字自讀自悟,實在無法理解,老師再講不遲。
1
20
1
問:如何正确朗讀文言文、古詩詞中的讀音?
答:查字典,據義辨音。
1
21
1
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中“舉”字注解為選拔、任用,但在翻譯中也是被任用,到底要解釋為什麼?
答:單獨解釋“舉”,是選拔、任用,被動的意思是放在這個語境裡才出現的,因此單獨解釋的時候沒有被動,但是翻譯整句話的時候需要翻譯出被動的意思。
1
22
1
問:為什麼古詩中的字老是改來改去?依據是什麼?
答:版本不同,我們一般會選擇比較新的權威性最高的版本确定文字。
1
23
1
問:文言文教學中,對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等古漢語常識不需要強調嗎?
答:這些現象需要建立在學生大量接觸文言語料的基礎上,到一定階段再整合、總結,而不是時時強調,這樣容易造成破碎,不利于培養語感。
1
24
1
問:“故曰:教學相長也”的“教”怎麼讀?現代漢語詞典等都是“教jiào學相長”。
答:這篇文章裡的“教學相長”和現代漢語中的“教學相長”不是一回事。“教然後知困”的“教”是jiāo,那麼下文中“教學相長”的“教”也應該是jiāo。
1
25
1
問:現在古詩詞中有些字讀音改變了,我怎麼才能具體系統掌握這些改變了的字的正确讀音,例如《木蘭詩》的胡“騎”。
答:原則上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為準。“騎”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統讀為qí,那就讀qí。
1
26
1
問:文言文有争議的讀音是否應在課下标注?
答:無标注的都按現代漢語普通話最常見的讀音來讀。
1
27
1
問:在文言文翻譯中,直譯法和意譯法哪個更适合初中生運用學習?
答:直譯為主,實在無法直譯的地方再考慮意譯。
1
28
1
問:注重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同時,有沒有強化學生背誦的好方法?
答:可以參考張必锟老師的《我教語文——張必锟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1
29
1
問:課外古詩詞誦讀中《南安軍》的詩句有幾處地方與一般背誦的版本不同:第一,“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教材中是“出嶺同誰出?歸鄉如此歸!”第二,“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教材中是“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教材錯了嗎?還是以前背誦的詩句錯了?
答:教材沒有錯。古詩詞在流傳的過程中,個别字句會有些微差異。教材在選入時,會綜合參考多種版本,選擇相對權威的版本進行核對。以前背誦的詩句也不是錯。在教學時,建議以教材為準。
1
30
1
問:“既加冠”的“冠”,課文的注音是陰平,不應該是去聲嗎?
答:關于“加冠”的讀音,《漢語大詞典》中明确标注“冠”是陰平。即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這個意思如果隻用單音節詞表示,即“冠”,此時是去聲。簡單地說,用“冠”表示行加冠禮,用作動詞,是去聲;用“加冠”表示行加冠禮,“冠”在“加冠”中作為名詞,是陰平。
1
31
1
問:“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的“效”為何注為“功效”?如何理解?
答:這句話可翻譯為: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賊興複漢室這種能取得功效的事情托付給我。或者意譯: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讨伐奸賊興複漢室并取得成效。
1
32
1
問:九年級下冊的文藝論文比較難,裡面涉及一些概念,怎麼教學?
答:要把握文藝論文的文體特點,跳出一般議論性文章的桎梏。對于文中的概念,重要的是理解這個概念在文中的含義,而不是引入各種資料,對這個概念進行深挖。
1
33
1
問:為什麼到九年級下冊還設計了兩個古文單元?分量是不是太重了?能不能将其中一個調整到九年級上冊去?
答:全套書的古詩文按照一定的序列編排,考慮了詩文的難易程度、篇幅長短、學生的接受能力等要素。九年級上冊有一個古詩文單元和古代白話小說,九年級下冊則安排了兩個古詩文單元。老師們在教學中可以适當靈活處理。
1
34
1
問:到了八九年級,為什麼要寫行楷?學生楷體字都寫不好。
答:《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小學低年級學習用鉛筆寫正楷字,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筆順規則;會借助習字格把握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書寫力求規範、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小學中年級開始學習使用鋼筆,能用鋼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平正、勻稱,力求美觀,逐步提高書寫速度。小學高年級,運用橫線格進行成篇書寫練習時,力求行款整齊、美觀,有一定速度;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嘗試用硬筆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階段,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也提出:7—9年級,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不同學段對于學生的漢字書寫有不同的要求。教材依據這些文件精神進行編排。老師們在初中階段依然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1
35
1
問:《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不悅”印成了“秦王不說”,是錯别字嗎?
答:這裡的“說”是個通假字,通“悅”,因為以前已經學過了,所以沒有加注。教學時不一定提通假字的概念,但是要讓學生認識到,這“同‘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