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七年級上冊曆史期中重點複習内容

七年級上冊曆史期中重點複習内容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3 13:52:34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内人類的活動

第1課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謀人:

1、距今時間:約170萬年;地點:雲南省元謀縣;元謀人生活特征: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曆史地位:是我國境内目前已确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距今時間:約70萬—20萬年

2、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3、特征:還保留了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過着群體生活;狩獵和采集果實;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裡程碑

4、意義: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三、山頂洞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3萬年;外形與現代人接近,已經掌握鑽孔技術和磨制技術,有審美觀念,會人工取火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

1、距今時間:約6000年

2、地點: 黃河 流域,陝西西安半坡村一帶;

3、房屋: 半地穴式圓形 房屋(北方寒冷幹燥,可防寒保暖)

4、生産工具:使用磨制石器(新時器時代)

5、生産活動:種植、飼養豬狗等家畜,狩獵捕魚、采集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

6、手工業: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為彩陶(人面魚紋彩陶盆)、樂器,會紡織、制衣。

二、河姆渡居民

1、距今時間:約7000年

2、地點:長江流域,浙江餘姚;

3、房屋:幹欄式 建築(南方溫暖潮濕,可通風防潮),發現木結構水井

4、生産工具:磨制石器(骨耜)

5、生産活動:種植水稻、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6、手工業:制作陶器和玉器、樂器(骨哨)、雕刻(象雕)、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農業的發展

1、最早種植水稻和粟

2、興起于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于農業發展

3、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标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出現、聚落、磨制工具(耒耜)發展。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一、炎黃聯盟:

1、部落聯盟時期:距今約四五千年黃河流域有炎帝、黃帝、蚩尤等較大的部落。

2、華夏族形成(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聯盟打敗蚩尤,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3)炎黃聯盟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後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 ”自稱。(華夏民族由不同部落民族融合而成)

二、傳說中炎黃的發明

1、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産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曆法知識。

2、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隻、會煉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倉颉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他的妻子嫘祖擅長紡織缫絲。

三、黃河流域堯舜禹的禅讓:

1、禅讓制:将部落聯盟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實質是史前時代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順序; 堯——舜——禹

2、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消除了黃河水患。(精神: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等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産生與社會變革

第4課 早期國家的産生與發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七年級上冊曆史期中重點複習内容(七上曆史期中考試重點複習知識)1

1、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從此,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死後,繼承父位成為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禅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2、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殘暴統治激起人們反抗,失去民心

二、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即鞏固統治)

②内容:分封對象:宗親和功臣

主要諸侯國:魯齊燕衛宋晉

諸侯義務: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③實質:是西周奴隸制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周代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④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範圍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出現—原始社會後期(距今4000多年甘肅齊家文化的銅鏡)

2、發展—夏商周時期:(青銅大量用于生産生活和軍事方面,因此夏商周被稱為“青銅時代”)

(1)功能: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等方面,并逐漸由食器等發展為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

(2)制作工藝高超(“泥範鑄造法”)

(3)代表性的青銅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

1、含義: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2、發現:1899年清朝官員王懿榮

3、曆史地位: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從商朝開始。

4、造字特點: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甲骨文已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一、春秋時期經濟發展

1、農業: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産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業規模擴大,商業活躍,金屬貨币被更多使用。

二、春秋時期的政治景象——王室衰微,諸侯争霸

1、王室衰微(1)原因:分封制逐步瓦解;(2)表現:周王室地位下降,諸侯國勢力崛起;

(3)結果:諸侯争霸,社會動蕩,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态。

2、諸侯争霸(1)原因: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奪;

(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 齊桓公(首霸,任用管仲為相)、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越等;

(4)影響:①利:促進大規模民族交融;有利于局部統一;②弊: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戰國七雄

1、形成:三家分晉(趙 魏 韓),田氏代齊。齊 楚 秦 燕 趙 魏 韓,東南西北上中下。

2、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二、商鞅變法

1、背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産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實力增強。

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争中取勝

2、時間: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秦孝公

改革者:商鞅(商鞅語“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3、内容:政治:①确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嚴重損害舊貴族的利益,是後來商鞅被處死的原因之一)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獎勵耕織,生産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①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作用:使泰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商鞅被害,新法并沒被廢止說明:變法改革會遭到舊勢力反對,要付出代價;隻要順應曆史潮流,改革終究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地點:成都岷江;功能:防洪、灌溉、水運

2、影響:使成都平原 成為“天府之國”(解決了洪水泛濫,保障了農業灌溉,促進農業的發展)

第8課 百家争鳴

一、百家争鳴: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根本原因),産生了各種思想流派,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辯論,互相影響,出現了思想文化上的繁榮局面,曆史上稱為“百家争鳴”。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七年級上冊曆史期中重點複習内容(七上曆史期中考試重點複習知識)2

三、百家争鳴的影響

1、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

2、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對後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1、統一原因:①人民希望國家安定統一②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③秦王嬴政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重用人才、遠交近攻等)。

2、統一過程: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順序:韓 趙 魏 楚 燕 齊

◆秦朝建立的時間: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秦王嬴政(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都城:鹹陽

3、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争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權制度

(一)中央

1、皇帝制度:皇帝稱号顯示了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特征: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帝自稱朕,命令稱制或诏,印章稱玺)

2、中央政權機構: 丞相 ——行政;太尉———軍事; 禦史大夫 ——監察

(二)地方:推行郡縣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

1、内容:全國分為36郡,郡的長官為郡守;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為縣令或縣長;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設鄉、亭、裡等基層社會組織。

2、作用: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管理,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統一 文字(小篆):便于國家政令推行,有利于文化交流和發展;

2、統一 貨币( 圓形方孔半兩錢):有利于國家管理經濟和各地經濟交流;

3、統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發展;

4、統一車軌,修築貫通全國的道路;

5、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貫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南北水運交通;

6、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築長城(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

◆秦朝疆域四至: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掌握43頁秦朝形勢圖

第10課 秦末農民起義

一:秦的暴政表現:(1)沉重的賦稅;(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3)刑罰殘酷,(4)焚書坑儒(5)秦二世更加殘暴。

二: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鄉起義”)

1、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領導人: 陳勝 吳廣

2、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3、經過:攻占陳縣陳勝稱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向西進攻,直逼鹹陽。結果起義失敗。

4、意義: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三:農民起義推翻秦朝

1、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2、秦朝滅亡的标志: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鹹陽,秦朝滅亡。(約法三章)

◆(易錯:最後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農民軍)

3、楚漢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劉邦和項羽争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戰争。

劉邦取勝的原因:劉邦重視人才,善于用人;項羽剛愎自用,不重視人才

七上曆史期中複習重點簡答題

1.為什麼說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裡程碑?

(1)用火燒烤食物,吃熟食,可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增強人的體質。

(2)用火防寒,增強了人類對抗寒冷的能力。

(3)用火照明,改善了人類的居住條件。

(4)用火驅獸,增強了人類的自衛能力,有利于人類的生存。

總之,火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增強了人類适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史上的裡程碑。

2.原始農業生産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原始農業出現之前,人們隻能靠采集和漁獵來獲取食物;原始農業的出現使人們的食物來源更加穩定和豐富。農業的發展,生産力的提高,使人們可以定居下來;農業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人們可以生産出除滿足生産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餘糧食,這是城市出現,農業和畜牧業、手工業分離,特别是腦力勞動得以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的物質基礎。

所以說,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農業是文明社會形成的物質基礎。

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類型不同的原因是什麼?

這主要是由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決定的,北方地區氣候幹燥,冬季相對寒冷,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南方地區潮濕炎熱,地勢低窪,幹欄式建築有利于通風防潮。

4.後人尊崇炎帝、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

人們尊崇炎帝、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主要是因為傳說中他們發明了許多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陶器、教人們交換物品等,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發明弓箭等,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人們看來,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

5.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纣為什麼會取得勝利?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1)原因:

①夏桀和商纣的極端殘暴統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隸的不滿和反抗。

②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③商湯和周武王重用賢人,聯合周邊部族,抓住時機一舉取勝。

(2)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6.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表現和結果分别是什麼?

(1)根本原因: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2)表現: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職位也不再世襲。

②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7.齊桓公為什麼會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1)經濟上:齊國盛産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2)政治上: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内政,發展生産。

(3)軍事上:訓練軍隊。

(4)外交上: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諸侯。

8.商鞅變法有什麼意義?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9.在各國變法中,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1)适應了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順應了時代潮流。

(2)秦國地處西陲,國家落後,因而改革決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變法。

(3)商鞅作為改革家堅毅的個人品質。

10.商鞅變法給我們的啟示

(1)國家要堅持改革,并不斷深化改革,要順應潮流,勇于創新;改革要符合國情,以民為本;要善于學習,重視人才。

(2)中學生要學習商鞅勇于變法創新、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憤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1.孔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1)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将“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2)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隻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

(3)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注重對古代重要文獻資料的學習、整理和傳承。

12.在諸子百家中,法家學派格外受到各國君主的推崇,這是為什麼?

因為法家主張君主治國要靠法令、權術和威勢,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13.歸納秦始皇創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1)皇權至高無上:國家的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

(2)在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

(3)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1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的實施有何意義?

(1)措施:

文化上,以小篆作為統一文字;

經濟上,統一貨币和度量衡;

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鑿靈渠;

軍事上,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2)意義: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5.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順應曆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争戰混亂的局面,使秦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币、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曆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産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修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産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罰,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16.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帶來了哪些危害?給我們什麼啟示?

(1)原因:禁止人民對朝廷的非議,從思想文化領域加強秦朝的專制統治。

(2)危害:摧殘了文化,阻礙了教育的發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等。

(3)啟示:珍惜讀書的機會,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等。

17.為什麼秦朝隻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這給了我們什麼深刻的啟示?

(1)原因:秦朝的暴政。

(2)啟示: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須考慮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損害人民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8.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作用及啟示

(1)原因: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緻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2)措施:讓士兵還鄉務農,并将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為穩定民心,鼓勵人民緻力農業生産,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漢高祖死後,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産,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複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4)啟示:隻有與民休息,減輕人民的負擔,才能促進生産的發展,進而使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19.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其曆史影響是什麼?

(1)措施: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産,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等。

(2)曆史影響: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增,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曆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20.秦始皇與漢武帝在治國方面有什麼異同?

(1)不同點: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漢武帝則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2)相同點:

①秦始皇滅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漢武帝統治時期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②秦始皇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用“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西漢初年存在的王國問題。

③秦始皇統一貨币,下令全國使用圓形方孔半兩錢;漢武帝把鑄币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铢錢。

④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築長城;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匈奴再無力與西漢對抗。

21.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思想措施上的異同

(1)不同點: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極其野蠻粗暴的破壞,結果沒能鞏固統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将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結果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