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質量打赢脫貧攻堅戰,昆明市創新提出“兩出兩進兩對接一提升”特色扶貧開發思路,探索出“定向定崗訂單技能培訓 建制化轉移輸出 組織化穩崗服務 制度化規範安排”的“昆明模式”,提前一年徹底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奏響脫貧奮進強音。
數說成就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2020年全國文明家庭、2020年度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人物、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這4項沉甸甸的國家級榮譽,是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獲得的。他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在兩人隻有“一隻手 兩條腿”的殘疾情況下,不等不靠,艱苦奮鬥,擺脫了貧困,成為黨帶領億萬人民消除絕對貧困在紅土高原刻下的光輝印記。
東川紅土地。記者 楊峥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脫貧攻堅,奏響了“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奮進強音,譜寫出“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铿锵樂章,在紅土高原曆史巨變中帶頭交出了亮麗答卷。
當表率争一流 走出“昆明特色”扶貧開發路
作為省會城市,昆明依托促進充分就業的獨特優勢,探索出“定向定崗訂單技能培訓 建制化轉移輸出 組織化穩崗服務 制度化規範安排”的“昆明模式”,在幫助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發揮了示範作用、取得了重大成效。
“昆明市無論是經濟指标還是各項工作都應該是全省第一。”這不僅是省委、省政府對昆明的要求和期盼,也是昆明跨越發展、争創一流的内在動力和責任擔當。2015年,昆明市明确提出“着力當龍頭、促跨越、上水平、惠民生、奔小康”“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
然而,昆明雖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卻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于一體,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有3個以上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省會城市,而且有1個是深度貧困縣、有2個是少數民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形勢十分嚴峻。
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則黑鄉是昆明市較偏遠、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黑山羊、核桃等優質農特産品賣不出去,群衆收入上不來。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小多姑社區,貧困發生率高達83.86%,彜族同胞很少外出打工,在家耕種卻收成不高。
祿勸縣大花蕙蘭種植基地。記者 李秋明 攝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破解之策在于“精準”二字。
針對特殊的貧情、貧因,立足在全省率先高質量打赢脫貧攻堅戰,昆明市創新提出了“兩出兩進兩對接一提升”特色扶貧開發思路,着力推動農村農産品、勞動力走出農村進入市場,引導資金資源、人才技術進入農村,引導農村資源與市場對接、促進公共服務與農村對接,着力提升農村地區生産、生活的組織化程度。
同時,精準識别貧困對象、精準選派駐村幹部、精準推進分類施策,着力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構建嚴密的指揮體系、責任體系、督查問效體系,健全全方位政策及财政投入體系,搭建起社會扶貧服務體系和全過程監管體系,全力推動中央和省各項方針政策在昆明落地生根,确保發展生産脫貧一批、務工增收脫貧一批、生态補償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切實提高脫貧實效。
在尋甸縣清水海水源保護區,甸沙鄉海尾村50多歲的村民吳興福每天清晨7點多就開始巡山了。這是森林高火險期内,當地護林員們的工作常态。“生态護林員年人均收入1萬元,常設護林員年人均收入8000元,生态脫貧讓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燦爛的笑容洋溢在吳興福臉上。
昆明呈貢梨園小鎮 供圖
截至2019年底,全市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0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9.58萬戶35.0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昆明的高質量脫貧答卷早已轉化為老百姓甜蜜的幸福。
揚優勢聚合力 構建“大扶貧格局”齊心戰貧困
昆明市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着力構建黨政主導、群衆主體、社會參與的合力攻堅格局,積極推動主城各區從資金、産業、教育、就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貧困地區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對口幫扶,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安甯等區(市)分别投入數千萬元到上億元不等的資金,在對口幫扶中真幫真扶,發揮了巨大作用。
除主城區對口幫扶外,昆明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昆明産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雲南東泰集團等國企民企齊發力,唱響了戰貧鬥困的“協奏曲”。其中,昆明産投公司構建了“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支教隊”加“基礎設施扶貧組、教育扶貧組、産業扶貧組、黨建宣傳組、綜合協調組”的“三隊五組”扶貧攻堅工作機構,并聯合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設立脫貧攻堅基金,推動優質産業項目落地貧困縣區。在祿勸,培育了九龍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開展了三七、車厘子、白芸豆等産業扶貧種植項目。在東川,着力推進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全産業鍊扶貧項目落地見效。
昆明:初高中學校實現每校一塊足球場 省足球協會供圖
據統計,全市共動員360餘家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共組建駐村扶貧工作隊404支,累計選派1823人次黨員幹部擔任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5572人次工作隊員開展駐村幫扶,4.4萬餘名各級幹部職工全覆蓋結對幫扶貧困戶,9個縣區、3個國家級開發(度假)園區及112個市級單位對3個貧困縣區實行包鄉包村對口幫扶全覆蓋。
“紅實綴青枝,爛漫照前塢。”每年5月,東川區烏龍鎮馬店村朱紅點點的楊梅就會綴滿枝頭。2020年5月至6月,先後有5個批次、價值50餘萬元的楊梅從東川發車,跨越2500多公裡送到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院屬的17家單位。
作為昆明市“大扶貧格局”中的重要一環,中央定點扶貧單位航天科工集團在東川建成太空育種蔬菜示範基地,為當地的産業扶貧注入強勁動力;南光集團開啟“赴澳就業直通車”,幫助祿勸貧困學子實現從就學到就業的無縫對接;華東理工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持續開展“教育 ”幫扶活動,助推尋甸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在助推昆明穩定實現全面脫貧、持續提高脫貧質量中,不僅有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增添的耀眼亮色,還有“山海攜手奔小康”的動人畫卷。
昆明市五華區黑林鋪街道免費為失業人員提升職業技能。供圖
上海市普陀區自2017年與昆明市建立對口幫扶關系以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33億元、涉及幫扶項目81個。得益于東西部扶貧協作,祿勸縣烏蒙鄉建成日提水480立方米的自然能提水項目,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飲水難、飲水貴”問題。尋甸縣羊街鎮新街冷庫建設項目,讓“無業可扶、無法離鄉”的農村貧困勞動力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昆明市還成立了脫貧攻堅農村緻富帶頭人幫扶聯合會,4個行業分會256個入會單位和個人各盡其能助農增收,一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在齊心戰貧困中充分釋放出來。
出經驗作示範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
祿勸縣素有“三河一江地,彜歌苗舞鄉”的美譽,24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親如一家,随着各族群衆穩步走上圓夢小康的道路,民族團結更加緊密。“當我們徜徉在民族團結進步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大花園中時,我們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自豪、更幸福。”在翠華鎮湯郎箐村,一位苗族群衆激動地說。
昆明是全國省會城市中轄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最多、少數民族人口總數位居第二的城市,“老、少、山、窮”是貧困地區的突出特點。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昆明堅持脫貧攻堅與民族工作“雙融合、雙促進”,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探索出一條富有邊疆省會城市特色的創建之路,在全省、全國樹起了标杆,作出了示範。
堅持把脫貧攻堅視為“兜底線”工程,全力抓實教育、醫療、飲水、兜底、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保障工作,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如今,全市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成效凸顯,健康扶貧取得曆史最好成績,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群衆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實現了“危房不住人、住人無危房”。
鷗舞人歡春來早 記者 黃喆春 攝
堅持把脫貧攻堅當作“催化劑”,力促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由弱變強、脫貧群衆就業發展由少變多、脫貧農村基礎發展由薄變實,全市脫貧群衆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底的每人每年3107元增加至2019年底的9228元,增長了近3倍。
堅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試金石”,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實施五級分類管理,精準開展動态預警幫扶,全力遏制因病、因學、因災、因殘等因素導緻的返貧和新增貧困發生。2020年,全市無返貧和新增貧困人口。
3個貧困縣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上不斷邁出新步伐。尋甸縣以“出經驗、作示範,高質量、打頭陣”為目标,創新推進鄉村振興試點,額秧村、小海新村等正演繹着更多村美民富的故事。東川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四全六配套”模式,讓搬遷進城的3萬多人搬得出、穩得住、可融入、逐步能緻富。祿勸縣不斷加大教育扶貧資金投入,讓更多少數民族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
記者手記
拼搏,他們最美
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昆明市成千上萬的扶貧幹部奮戰在最艱苦的鄉村,帶領貧困群衆和時間賽跑,跑出了發展速度、跑出了脫貧速度、跑出了幹事創業“精氣神”,在七彩雲南曆史性跨越中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跟市國資委、市紀委等單位下來的工作隊長相比,我在宏觀視野、文化素質、工作能力、項目資金的争取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尋甸縣金所街道開展的一次“雙講雙評”會上,一位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實事求是講成績,實實在在擺問題,勇于找出自己的不足,積極學習别人的長處,當衆提出具體整改措施,努力做得更好讓群衆滿意。
昆明開展2021年“春風送崗位 就業暖民心”春風行動 供圖
東川區天生塘村幾乎是懸挂在近3000米海拔的高山陡坡上,土豆放在地上自己會滾,有時候甚至連牲口和人都會滾下去,除了易地搬遷,沒有更好的解決途徑。搬遷的任務最初落到了一群年輕人肩上——他們是東川區成立的全市第一支青年扶貧工作隊。隊員李梅在丈夫吳國良犧牲在扶貧路上後,繼續和公公、夫弟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阿角岔村群衆為擺脫貧困敢簽“生死契約”、敢于戰天鬥地的壯舉,在新時代脫貧攻堅中迸發出磅礴偉力,激勵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團結、特别能奉獻、特别能創業”,通過連續3年持之不懈的拼搏奮鬥,精準破解了貧困農家“找不齊三個凳子”、貧苦姐妹隻能“共穿一條裙子”等深度貧困難題。
回望5年奮進曆程,全市脫貧攻堅各條戰線“紅旗插滿山頭,幹部充滿山溝”,縣鄉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鄉村醫生、退伍老兵等一群群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夜以繼日連續作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揮灑了無數汗水和熱血。劉軍、吳國良、張文舉等共産黨員,更是用生命鑄就了紅土高原上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通過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廣大群衆内生動力得到激發。東川區舍塊鄉村民樊同學身患四級肢體殘疾,卻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探索出一條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産業發展之路,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十三五’勵志易地扶貧搬遷群衆”。烏龍鎮坪子村村民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奮發、奮鬥、奮進的脫貧事迹感動了無數人,榮獲4項國家級殊榮。
彜家美酒好生活 記者 陳飛 攝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全面小康路上,用奮鬥踐行初心使命和用奮鬥收獲幸福生活的他們,怎麼看都最美。
講述
譚禮:接續奮鬥最自豪
我是譚禮,昆明市稅務局派駐東川區李子溝村扶貧工作隊長兼第一書記。
李子溝村位于海拔2460米的高寒山區,曾是貧困發生率高達80%的深度貧困村。2018年春節剛過,我被組織選派到這裡,加入到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中,先後參與了“百日攻堅”“決戰60天”等一系列戰役。我為能夠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戰役中來而感到自豪。
通過各方艱苦努力,李子溝村貧困發生率下降為零,順利通過了省、市、區脫貧退出評估檢查,以及脫貧攻堅國家普查和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考核。
不知不覺間,我來李子溝村已經3年多了,這裡有很多我熟悉的地方,有許多我牽挂的群衆,李子溝村已經成為我和全體駐村隊員心中的“我們村”“我們的故鄉”。
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促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能在脫貧之後接續奮鬥,我感到最為自豪。
早在2018年,我們就申報了《昆明市東川區李子溝鄉村振興試點試驗建設試點項目》,制定了《東川區銅都街道李子溝村鄉村振興實施方案(2019-2022)》。如今,李子溝村的鄉村振興工作正有序開展,脫貧成果得到了有效鞏固。
圍繞産業興旺,我們提出了“洋芋脫貧、鵝緻富,瓜果飄香李子溝,鄉村旅遊奔小康”的發展目标,重點發展李子溝開花洋芋、白鵝、中華蜂和旅遊産業,成功打響了“李子溝”品牌,李子溝村被評為省級旅遊名村。
圍繞生态宜居,我們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種植了櫻花,建設了旅遊公廁,整體環境舒适宜人。
圍繞鄉風文明,我們創建了“紫霞書院”,大力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三講三評三誠信”等活動,邀請雲南省紅十字會、晨光文具、森藍閱讀和春曉圖書在李子溝開展了“大手拉小手、文化勵志、振興鄉村”文化扶貧主題活動。
圍繞治理有效,我們抓住村“兩委”換屆契機,助力選出優秀的“當家人”,探索出一條“黨支部 ”“互聯網 ”“積分制 ”的管理辦法,通過強化教育引導,切實推進移風易俗,持續增強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圍繞生活富裕,我們牢固樹立“近期靠就業、中期靠産業、長期靠教育”的思路,持續鞏固教育扶貧成果,積極引導群衆走出去務工,把更多優質産業項目引進來,着力提高生産生活的組織化程度,走穩鄉村振興路子。
雲南網記者 茶志福 雍明虹 譚雅竹 攝影報道
相關報道: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昆明:決戰貧困不負人民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曲靖:凝心聚力跨越發展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玉溪:巍巍哀牢書寫傳奇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保山:接續奮戰振興鄉村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昭通:感恩奮進決勝烏蒙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麗江:壓實責任砥砺前行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普洱:牢記囑托綠色發展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臨滄:開拓創新幹在實處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楚雄:攻堅克難精準務實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紅河:盡銳出戰逐夢小康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文山:壯鄉苗嶺氣象一新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西雙版納:特色産業富民興州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大理:久久為功圓夢蒼洱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德宏:固邊興邊書寫華章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怒江:上下同心跨越千年
脫貧攻堅雲南答卷丨迪慶:團結奮鬥共同富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