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前後有三任總頭領,第一任王倫,第二任晁蓋,第三任宋江。前面兩任下場都不好,王倫是因為要趕走晁蓋等人,被林沖當場火并殺死,晁蓋是發現自己在梁山的地位岌岌可危,負氣下山,攻打曾頭市,欲圖挽回,結果在戰場上中箭身亡。所以,王倫和晁蓋都是過渡性的人物,他們的出現,實際上就是為宋江的登場做鋪墊。
王倫是落第秀才,被迫上山落草的。但他一個落第秀才,在梁山落草後,卻能讓當時梁山的三個首領給他打下手,說明他也不是一無是處,否則他也不可能站得住腳。不過,在林沖落草之前,梁山除了王倫,隻有宋萬、杜遷和朱貴三個首領,朱貴在山下開飯館,打探消息,山上的頭領實際上就隻有王倫、宋萬和杜遷三個人。
不過,如果比較一下,就能看出來,王倫的出身和晁蓋、宋江都不同。晁蓋是鄉裡的保正,而保正一般都是由當地的豪強大戶擔任的,所以晁蓋家底不錯,這也是他能夠仗義疏财,結交英雄豪傑的資本。宋江是郓州小吏,但押司在州一級官府裡,作為非流官的胥吏,地位也是不低的,往往能夠欺上瞞下,一手遮天,所以宋江出身要比晁蓋更好一些,不僅有家底,而且祖上應該有一定的文化資本積累,他才能夠擔任這個職務。
王倫就不同了。以書中對王倫性格的描述來看,他的出身應該比較貧寒,沒什麼錢,是真正的窮酸秀才,既窮又酸。比如他嫉賢妒能,害怕林沖武藝高強,會威脅到他在梁山的地位,晁蓋上山後,他看晁蓋一夥本領高強,又擔心被奪權,所以鐵了心要趕走晁蓋一夥。而且,他作為水浒中比較負面的文官的一個典型,不僅嫉賢妒能,而且心胸狹隘,還喜歡搞點小權謀,比如他很想留下楊志,以制衡林沖,但楊志未從。
王倫是文人,晁蓋基本上是個武夫,宋江介于兩者之間,所以,最後是宋江成事。王倫在梁山的表現,也可以視為宋朝時期常見的右文抑武的習慣,一般都是文官做統帥,而武将隻是按照文官的廟算來執行戰鬥任務。王倫對林沖的提防,和晁蓋一夥的警惕,都是宋朝這種右文抑武的傳統的産物。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林沖火并王倫,也帶有武将反抗文官的壓制的色彩。
王倫看不出有什麼雄心壯志,基本上就是占山為寇,打家劫舍,小富即安,并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所以,宋萬、杜遷和朱貴這種能力平常的人差不多也就夠用了,因為他們主要的業務對象都是過往客商,基本上都是沒什麼自我防衛能力的人,如果碰到武功高強的人,尤其是林沖、晁蓋、阮氏兄弟這種比較狠的人,他們的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林沖火并王倫的時候,其他人隻是袖手旁觀,并未出面制止的原因。如果他們制止,恐怕他們也和王倫會是一樣的下場。
也可以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王倫沒有主動趕走晁蓋一夥,而是留下他們,結果會怎樣?除非王倫自己主動退位讓賢,否則恐怕早晚避免不了這番火并。以晁蓋的能力和在江湖上的聲望,豈能久居王倫之下?以晁蓋之能,宋江上山之後,地位都搖搖欲墜,更何況區區王倫這種并沒有什麼真本事的窮酸秀才?如果他沒有如此着急的和晁蓋翻臉,而是早早退位讓賢,甘做小弟,等到宋江上山,他再從中挑唆,恐怕晁蓋和宋江之争會更加精彩。
梁山的兩次總頭領變動,第一次是林沖火并王倫,第二次看上去是晁蓋身死,宋江和平接班,但實際上早已經暗潮湧動,如果晁蓋沒有負氣下山,在攻打曾頭市時兵敗身死,他和宋江恐怕也難以長期和平共處,早晚少不了兩個人的分歧公開化,到時候梁山的衆頭領再選邊站隊,怕是也少不了公然内讧,乃至刀兵相見。從這個角度說,王倫和晁蓋的分歧在于,小富即安還是要梁山做大做強,而晁蓋和宋江的分歧則在于,繼續在梁山造反,還是接受招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