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6日,在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羅浮山百草油再次成為焦點,引來衆多市民追捧。羅浮山百草油因蘊藏的中醫藥文化魅力和功效被廣大群衆熟悉。連續七屆亮相“文博會”,它屆屆是“明星”。
羅浮山百草油如何煉成?有何中醫藥文化魅力?2011年,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古老而獨特的制作技藝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去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今年9月,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将在羅浮山舉行……中醫藥文化關注度持續升溫。日前,記者前往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入采訪。
追根溯源
百草油制作技藝可追溯至1600年前
羅浮山百草油具有驅風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在當地是家居、旅行必備品。但其制作技藝頗有幾分神秘,大家了解不多。
當天,記者來到羅浮山國藥時,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的傳承人陳新泉正在羅浮山參加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籌備會議,另一位傳承人廖志鐘正在新建成的中藥提取車間忙碌着。
根據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材料,通過師徒相傳,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為羅浮山國藥執行董事陳新泉和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廖志鐘。
據廖志鐘介紹,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史書記載,1600多年前,葛洪在羅浮山朱明洞建南庵,采藥、煉丹、著書立說,熬煉出“百草藥油”,醫治風寒腫毒等嶺南民間常見疾患,成為羅浮山一寶,當地民間有“昔日神農嘗百草,今朝始得百草油”的說法。這是羅浮山百草油的最初起源。
葛洪的百草油處方研制出來後,千百年來都是由羅浮山上的道士師師相傳、口口相傳,一代一代秘密傳承。不過,那時百草油的制作技藝還不穩定。
到了明代,羅浮山黃龍觀道士陳伯輝以葛洪的百草油處方為根本,利用羅浮山地區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整理加工,取其精華,曆經20年,通過反複試驗和無數次修改,最終煉就了藥性平和、質量相對穩定、内服外用俱佳的“百草油”。
《廣東省志·宗教志》上記載:“黃龍觀道士陳伯輝創制百草油。”這是羅浮山國藥将“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時,把陳伯輝确定為傳承譜系第一代傳承人的重要依據。
技藝揭秘
由68味中草藥11種植物精油配制
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小小一瓶的百草油,以葫蘆造型的玻璃瓶包裝,既好看,又實用。
“一瓶小小的藥油看似簡單,但煉制起來卻很繁雜,”廖志鐘說,羅浮山百草油一直采用傳統的煉制方法,由68味中草藥精煉提取的百草精和11種植物精油配制而成,制作工序多達72道。“由于以傳統的煉制技藝為基礎,所以它的制備工序遠比單純調制的技藝繁雜,這也是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的獨特處。”
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從藥材原料準備、植物精油的制作和儲備、百草精的制作和儲備、配制到最後的灌裝和包裝都很講究。就植物精油的制作和儲備而言,植物精油需經過反複蒸餾、加碳脫色、冷凍等步驟,共計50多道。
“現在羅浮山百草油的煉制,就更不簡單了。”廖志鐘說,它需要采集百種羅浮山上生長的中草藥,經分揀、洗淨、晾幹、切制等處理後,分别提取精油、炮制。“這在以前都是純手工操作,煉制精油還得用土竈,大批量生産就很困難。”
羅浮山百草油處方和技藝由羅浮山道士代代相傳至20世紀初期,後因戰亂流落民間。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羅浮山制藥廠(羅浮山國藥前身)葉國經收集整理,實現了批量生産。
其後,陳新泉、廖志鐘在繼承傳統制法的基礎上,研究和優化關鍵工藝參數,使得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
如今,羅浮山國藥已建成廣東最大規模、設備最先進的中藥提取車間。“調好各項參數,機器就可以精确運轉。”廖志鐘說,“這相比以前的柴火、土竈鍋爐煉制,高效了許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