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2:44:00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1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2

歐陽峣1,劉智勇1,2

1.湖南商學院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 發展中大國在人力資本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現實條件下,因其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之間的耦合即适應性而形成一種比較優勢。這從理論上較好地解釋了發展中大國盡管人力資本水平低,但仍能較好地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假說。運用耦合度模型的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理論假說。其政策含義十分明顯:發展中國家在不斷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增強其人力資本對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與技術水平的适應性,以“揚長避短”,從而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關鍵詞] 人力資本;異質性;适應性;綜合優勢;經濟增長

一、引言

關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已有研究表明:一國或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越高,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越大;人力資本的教育程度或技術素養越高,對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就越顯著。那麼,一國或地區較低水平的人力資本是否也有可能促進其經濟較快地增長呢?一些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印度等)如何才能充分發揮現有較低水平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有賴于突破傳統的“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劣勢論”的禁锢,從新的視角對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

從已有研究來看,雖然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理論上得到一緻認同(舒爾茨,1961;貝克爾,1964;Arrow,1962;Nelson and Phelps,1966;Romer,1990;Lucas,1988),但是實證研究結論并不與之完全一緻(Pritchett,2001;Bils and Klenow,2000)。這促使經濟學家開始關注人力資本的異質性問題研究,即探讨不同類型、特性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或經濟增長的關系(Lucas,1988;Barro and Lee,1994;Vandenbussche et al.,2006;丁棟虹、劉志彪,1999;李忠明,1999;王金營,2001;陳秀山、張若,2006;彭國華,2007)。其基本結論是:人力資本具有明顯的異質性特征;教育程度或技術素養越高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或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越明顯。然而,已有研究一方面側重于從單一角度如不同教育層次、能力差異等研究異質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因而難以全面闡述人力資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少有研究尤其是實證研究立足于發展中大國的現實特點 —— 地區多元化、經濟多元化、技術多元化,同時從異質性人力資本對多元化的物質資本投資、産業結構、技術水平的适應性,即它們之間的匹配程度視角,來揭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鑒此,本文旨在将人力資本視為同時包含數量與質量等因素的系統,從人力資本的異質性及其對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與技術水平的适應性視角,運用系統論和物理學中的耦合理論,探究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的綜合優勢及其作用機理,并據此分析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分析框架與作用機理

1. 基于系統論與耦合理論的分析框架

發展中大國的“大國”特征與“轉型”特征決定了它們具有一種融發展中國家優勢和發達國家優勢于一體的綜合優勢 —— 大國綜合優勢,地區多元化、經濟多元化、技術多元化是其突出的現實特點(歐陽峣,2006)。這決定了作為經濟增長重要推動因素的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産業結構在發展中大國具有更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正是這種多元化特征決定了它們的作用的發揮均要求異質性人力資本與之适應。而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确實具有非常明顯的異質性特征,表現為一些地區具有較為豐富的高新技術人才,另一些地區則擁有充裕的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一般型人才。由此可見,發展中大國的經濟是一個包含更具多元化特征的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産業結構,以及人力資本的複雜系統。其增長有賴于人力資本與産業結構、技術水平、物質資本投資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而物理學中的“耦合”可以用來刻畫這種協同作用。為此,本文運用耦合理論來刻畫人力資本系統與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各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态關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并據此揭示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及其作用機理。該分析框架表明,如果與産業結構、技術水平、物質資本投資各子系統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緻協同,即耦合作用較強,那麼,即使是較低水平的人力資本也有可能促進經濟較快增長。

2. 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的涵義

采用基于系統論與耦合理論的分析框架,并充分考慮發展中大國總體人力資本水平低,短缺現象較為嚴重的客觀事實,本文将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界定為:發展中大國在人力資本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現實條件下,因其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物質資本投資、産業結構、技術水平之間具有較強的耦合作用即适應性而形成的一種比較優勢。這種綜合優勢可以用耦合度來度量,耦合度越高,表明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物質資本投資、産業結構、技術水平之間的匹配程度越高,綜合優勢愈明顯,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愈強。

3. 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的作用機理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雖然物質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但技術進步的作用正日益增強,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也非常突出。而人力資本對三者作用的發揮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發展中大國面對總體人力資本水平低,短缺現象較為嚴重的客觀事實,應遵循比較優勢,通過增強人力資本與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的匹配效率,來充分發揮現有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1)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的動态耦合有利于加快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大國的産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既有勞動密集型産業、資本密集型産業,又有技術密集型産業,而且産業的發展水平和分布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發展中大國隻有及時提升産業結構,即從勞動密集型産業及時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從原來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後發優勢和技術模仿後發優勢轉向依靠人力資本投資和技術創新後發優勢,才能有效避免“比較利益陷阱”,保證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而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的耦合就為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具體而言,憑借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相對豐富的物質資本,發達地區将以發展處于新技術前沿的資本密集型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為重點來帶動其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将勞動密集型産業等逐步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發達地區相對豐富的高新技術人才成為其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欠發達地區相對充裕的一般型人才則為其承接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有相應類型的人力資本與之有效匹配乃至主動引導,發展中大國的産業結構得以較快地調整與升級。而産業結構優化反過來能夠增強人力資本投資的激勵,因此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

(2)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物質資本投資的動态耦合能極大地提高物質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資本的作用與人力資本的作用存在互補性,單方面提高物質資本投資,而沒有相應的人力資本與之匹配,物質資本的作用将難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大國物質資本投資類型多樣(如中國包括國有投資、集體投資、私人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等),且地區間的差異較大。外商直接投資要求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與之匹配,而一些中小企業投資則隻需要較低水平的人力資本與之适應。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物質資本投資的匹配一方面使現有物質資本發揮出最大的生産力,另一方面會促進物質資本的進一步積累,而物質資本的進一步積累要求有更高水平的人力資本與之匹配,這種動态調整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3)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技術水平的動态耦合有利于發展中大國在利用今天所擁有的後發優勢的同時,培育競争優勢,從而使發展中大國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發展中大國既存在适應性技術,又有高新技術,既進行技術創新,又引進和模仿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此技術基礎相對應的則是主要以适應性技術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産業或潛在的比較優勢産業,以及主要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競争優勢産業。發展中大國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技術水平的匹配,使各類技術的創新、吸收和利用得以有效進行,從而推動以相應技術為基礎的産業的較快發展。具體來說,發展中大國一些類型的人力資本能和現有的以适應性技術為主的比較優勢産業相匹配,從而保證現有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一些類型的人力資本能夠與潛在的要求較高技術水平的比較優勢産業相适應,從而促使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比較優勢。與此同時,另一些類型的人力資本(主要是具有高技術素養的創新型人力資本)則可有效匹配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産業與新興産業,從而創造先發優勢,培育競争優勢。先發優勢與競争優勢的發展有賴于相應的技術基礎,技術基礎的變化又會刺激人力資本結構發生相應調整,二者之間的這種自我強化關系有助于發展中大國通過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來實現經濟趕超。

三、實證檢驗

根據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的涵義及其作用機理,我們提出如下基本假說:發展中大國的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之間具有較高的耦合度即匹配程度,正是這種有效匹配使較低水平的人力資本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下面我們将對這一假說進行實證檢驗。

1. 耦合度模型構建

基于本文的分析框架,我們運用耦合度模型求解出人力資本與産業結構系統、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投資系統、人力資本與技術水平系統的耦合度,以此來刻畫它們之間耦合的協調程度,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基本步驟如下:

(1)分析系統指标體系的構建。本文的分析系統包括“人力資本——産業結構”系統、“人力資本——物質資本投資”系統、“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系統,據此,我們将相關分析序列及其指标體系确定為:

人力資本序列組。本文的實證研究旨在檢驗異質性人力資本對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及技術水平的匹配程度,因此,我們将人力資本序列組的指标體系設定為:小學文化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3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4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5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6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7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8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9

(1)發展中國家在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中,應側重于提升高素質人力資本比重,加大初等、中等教育投入,這是增強人力資本與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之間耦合程度的重要途徑。目前,發展中國家高文化程度人口少,低文化程度人口過多,而且初等、中等教育投入明顯不足。我們的研究顯示,研究生文化程度人口和小學、初中、高中生均教育經費與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的平均關聯度更高,因此,一方面,要通過加強研究生教育,增加高文化程度人口的數量,提升高素質人力資本的比重;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大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确保初等、中等教育的穩定發展和提高。

(2)發展中國家應切實提高人力資本的配置效率,這是提高人力資本與産業結構、物質資本投資、技術水平之間耦合程度,形成和發揮人力資本綜合優勢的根本途徑。從宏觀層面看,我國東部地區高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區,而後者的低文化程度人口比重高于前者。因此,實施中西部地區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而東部地區大力發展處于新技術前沿的資本密集型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戰略,有助于提高人力資本的配置效率。為此,中西部地區政府應積極培育和發展競争、開放、有序的市場,應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并從稅收和融資等方面采取适當的優惠政策,引導适宜産業和企業的進入;同時,要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加強信用觀念,塑造一個有利于承接産業轉移的良好環境。從微觀層面看,人力資本的配置效率取決于能否“人盡其材,人盡其用”。因此,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并積極培育區域性、開放性人力資本市場,通過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人才的“部門所有制”以及加快城市化進程、實行城鄉統籌等措施,積極引導人力資本的合理流動。

[參考文獻]

[1]Arrow, K.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 (3).

[2]Barro, R. J., Lee, J.W. International Measures of Schooling Years and Schooling 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2).

[3]Bils, M., Klenow, P.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 (5).

[4]Lucas, Robert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1).

[5]Nelson, Richard R., Phelps, Edmund S.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2).

[6]Pritchett, L.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 (3).

[7]Romer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5).

[8]Vandenbussche, J., Agion, P., Meghir, C.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6, 11 (2).

[9][美]巴羅, 薩拉伊馬丁. 經濟增長[M].何晖,劉明興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10][美]貝克爾. 西方教育經濟學流派[M].曾滿超等譯.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

[11]畢其格, 寶音, 李百歲. 内蒙古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耦合的關聯分析[J]. 地理研究, 2007, (5).

[12]陳秀山, 張若. 異質型人力資本在區域經濟差距中的貢獻研究[J]. 經濟學動态, 2006, (3).

[13]丁棟虹, 劉志彪. 從人力資本到異質型人力資本[J]. 生産力研究, 1999, (3).

[14]郭繼強. 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構分析[J]. 經濟學季刊, 2005, (3).

[15]李忠明. 人力資本——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一些問題的解釋[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9.

[16]林雙林. 民營企業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 沙安文, 沈春麗, 鄒恒甫主編. 中國地區差異的經濟分析[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7]林毅夫, 李永軍. 比較優勢、競争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J]. 管理世界, 2003, (7).

[18]劉耀彬, 李仁東, 宋學鋒. 中國區域城市化與生态環境耦合的關聯分析[J]. 地理學報, 2006, (2).。

[19]歐陽峣. 基于“大國綜合優勢”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J]. 财貿經濟, 2006, (5).

[20]彭國華. 我國全要素生産率與人力資本構成[J]. 中國工業經濟, 2007, (2).

[21]舒爾茨. 論人力資本投資[M]. 北京: 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0.

[22]王金營.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M]. 北京: 中國财政出版社, 2001.

[23]吳玉鳴, 張燕.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 資源科學, 2008, (1).

[24]冼國明, 嚴兵. FD 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 世界經濟, 2005, (10).

[25]葉茂林, 鄭曉齊, 王斌. 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3, (1).

[26]張平. 論中國三大區域産業結構的差異[J]. 經濟評論, 2007, (5).

[27]鄒薇, 代謙. 技術模仿、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趕超[J]. 中國社會科學, 2003, (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