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諲(yīn),南宋詞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江西人,曾擔任鹹平令、淮南轉運判官等職務。
他執法剛直,頗有政聲,堅持抗金,精忠大節,曾親率潭州軍民抵抗強大的金兵,後來因為反對與金議和,惹怒了奸臣秦桧,辭去官職歸隐田園。
向子諲傾慕白居易和蘇東坡的人品和學識,在文學創作上也深受其影響。
今天欣賞的這首詞《洞仙歌·中秋》,描寫的是中秋月色的闊遠明麗和由此生發的感慨,全詞富于想象,氣勢磅礴,感人至深,頗有蘇東坡《水調歌頭》的氣勢。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淨。何處飛來大明鏡。
一望千裡的碧天,如同清澈的綠水一樣,将秋天的污濁一洗而清。
一輪又大又明亮的月亮,如同飛鏡一般,突然浮現在天邊。
詞的起首兩句,顯示出一種闊大高遠的氣勢,而“飛來”一詞,以突兀之勢給人以震撼。
誰道斫卻桂,應更光輝,無遺照,瀉出山河倒影。
東漢時期的徐孺子九歲的時候,在月下玩耍,有人問他:“如果月亮裡什麼也沒有,會非常明亮吧?”
徐孺子答道:“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的眼中有瞳孔,沒有它眼睛就不明亮了。”
作者在這裡反用其意,誰曾說過這樣的話:把月中的桂樹砍倒,明鏡似的月亮會更加光輝,便會無所遺漏地覆蓋大地山河,使它們的倒影完整的映照出來。
這兩句詞表現了作者一心想收複中原,統一國家的願望,而砍倒桂樹則隐含着鏟除奸臣秦桧的意思。
因為“桧”和“桂”本來是同音字,僅是在“秦桧”這個專有人名中,“桧”才會發“會”的音,作者的觀點不言而喻。
人猶苦餘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
可惜的是,作者也知道,以秦桧為首的投降派,權重勢大,無人能撼動。
他隻能感歎,夏天的酷暑雖然退去,但餘熱還時常襲來,令人煩悶。
他隻想去蓬萊、方丈、瀛洲三處仙境去躲一躲。
這種入道升仙的想法是作者悲憤至極、尋求超脫的思想流露。
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圓,
作者畢竟是位精忠報國、堅貞不屈的忠臣。他想問問嫦娥,為什麼月亮要有時圓有時缺呢?請吳剛揮動手中的玉斧,把殘月重新修整,讓月亮夜夜年年光潔飽滿,普照大地,照出統一的山河和繁華的人間。
在這裡,表現出作者良苦的心志和堅定的信念。因為作者曾經親率部隊抵抗過強大的金兵,雖然失敗,但雄心猶在。
想要把希望變成現實,就要不屈不撓的鬥争,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
在詞的結尾,作者豪邁地表示,雖然這些年受盡挫折,不得不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後,鋤奸殺敵、收複國土的雄心壯志從未失去,流露出作者堅持到底的決心與意願。
詞的結尾一句,雄風浩蕩的氣勢撼人心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