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碰撞

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碰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9 06:17:39

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碰撞(是标新立異還是遵從傳統)1

陳藝兒在創作中。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名潤攝

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碰撞(是标新立異還是遵從傳統)2

青田水鄉風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楓攝

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碰撞(是标新立異還是遵從傳統)3

“白房子”及它前面的“容桂時光”小公園。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名潤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名潤 順德容桂一名“80後”女藝術家重建自家祖宅,因其外形獨特、顔色亮麗而引發關注,并走紅網絡。為了與所在社區更好地融入,這名藝術家推出“一平方公裡計劃”,通過繪畫、攝像等行為藝術,希望打破城中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隔閡,以藝術力量推動社區新生。 無獨有偶,在杏壇青田,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以藝術力量介入推動古村煥新。當地将舊廠房活化為青田藝術區、舊蠶房蝶變為展覽館……藝術家們以接地氣的藝術呈現方式,豐富村民精神世界、助力鄉村振興。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藝術與生活應該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是标新立異還是遵從傳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展開探訪。 實踐: 城中村,一棟白色樓房拔地而起 “有人說,這像一個路由器,也有人說這是一個PS(PlayStation 遊戲機)。”談及自家“白房子”的外觀,“80後”藝術家陳藝兒頗有些自嘲道。這座外漆為米白色的嶄新建築,是她的新家,她和家人貼切地稱之為“白房子”。 房子所在的小黃圃社區,地處容桂東南面,是一處城鄉接合部,是衆多新市民來此逐夢的栖息地。2020年初,此前曾在廣州等地打拼十年的陳藝兒和丈夫決定重建自家的祖宅。由于祖宅已經破敗不堪,于是他們決定就地重建。 從動工到入住,花了一年多的時間。2021年8月,陳藝兒和家人在新房子開啟新生活。建成後的房子,或因其亮眼的白色,又或因其獨特的造型而遭到身邊人投來的眼光。從事藝術工作的陳藝兒,往往從早到晚埋頭于自己工作室中,與周遭鄰居聯系甚少: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本地人已經搬離,另一方面,身邊居住的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早出晚歸,較少有交流的機會。 因“白房子”引來的關注。陳藝兒說,附近的人覺得這個房子很奇怪,也有人慕名過來參觀,還有人以為這裡是個網紅餐廳、網紅民宿,甚至有人夜裡來敲牆,研究建築材質。 在陳藝兒眼裡,她在這裡長大,而現在重新走進這片熟悉的土地,她覺得自己變成一個“闖入者”、一個家鄉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她開始思考如何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慢慢地,她開始着手做藝術項目“一平方公裡計劃”。 據悉,該計劃一方面,她希望用手中的畫筆畫遍一平方公裡範圍内的房子,作品完成後希望說服房屋主人挂在房子外,把社區變成一個“移動的美術館”;另一方面,邀請鄰居走進這個“白房子”,通過拉家常了解彼此,并以攝像方式予以記錄,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有人情味,以藝術力量推動社區新生。目前,項目正處于初期推進階段。 鄉裡: 修舊如舊保持古建原貌 漫步杏壇青田,這裡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建築的原貌。書塾遺風、更樓晚望……青田八景的蹤迹依舊散發着光芒。早在2016年3月,杏壇鎮政府、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與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三方共同簽約鄉村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實施青田鄉村複興計劃即“青田鄉建”。随後,當代藝術家、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渠岩帶領團隊展開深入的調研、交流和探索,為“青田鄉建”形成理論體系和實踐依據,探索構建鄉村文明的複興路徑。 然而,剛到青田時,渠岩卻“卡了殼”——不被村民接納。“我剛到青田時,村民不理解我,以為我是來做什麼商業開發。”渠岩說,在村民眼中,他們不希望陌生人來“破壞”村中的安甯,雙方乃至多方之間需要一個對話和理解的過程。事實上,在鄉建領域頗有名望的渠岩并不主張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打造網紅式的鄉村,“鄉村需要的是修複、療養,而不是大動幹戈的手術療法。”在渠岩看來,藝術鄉建需要溫暖的力量持之以恒。經過多年的時間,青田鄉建形成了“政府 高校 社會組織 村民”的多方聯動的模式,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激活鄉村發展内生動力,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順德樣闆”,頻頻引來媒體關注。 2021年底,青田藝術區啟用,它由兩棟4層高的舊廠房改造活化而成,建築面積約4500平方米,是藝術家與村民互動的公共場所,也是村民接受藝術熏陶的文化陣地,現已成為“青田鄉建”的重要載體之一。作為2021年首批進駐青田的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侗在青田展開了藝術與鄉村共生實踐,已為青田藝術區策劃了系列展覽。今年,“青田民藝圩”定期在青田藝術區舉辦,每期邀請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手藝人和民間藝術創新推動者參加,通過接地氣的藝術活動充實鄉村生活,豐富村民精神世界,緻力于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在陳侗看來,藝術鄉建或文化鄉建不是指藝術家、設計師到鄉村待着,或者利用鄉村這個廣闊天地來從事藝術或設計項目,而是把鄉村本身自有的文化資源給調動起來,并努力提升村民内在的創造性——這也是他駐紮在青田開展活動的靈感來源。 “近年來,青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體現在鄉村硬件條件,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也有很大的提升,這得益于藝術的助力。”見證家鄉青田“蝶變”的鄉賢劉瑞慶感慨地說。 聚焦:藝術如何展現人文關懷? 焦點一: 藝術融入生活,是标新立異還是遵從傳統? 陳藝兒建造的“白房子”在網上“出圈”後,引來了更多的關注,有人欣賞她的鄉土情懷,也有人認為她“破壞”了當地的風貌……面對這些看法,陳藝兒和家人都是一如既往地低調,她說,從早到晚,除去做飯和料理家務,她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工作室裡,沉浸在她的藝術世界當中。對于争議,她淺淺一笑地說,“沒關系,等熱點過去,我們也會回歸平淡的生活。” 在陳藝兒看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藝術與生活有共融共生的需要,而“一平方公裡計劃”正是她和家人希望融入社區,讓身邊更有人情味的一個探索和嘗試。 經過七年多的發展,青田鄉建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發展範式。舊廠房活化為青田藝術區,老蠶房活化為青田展覽館,青藜書舍等古建外觀得以基本保持原貌,建築内部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青田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鄉村風貌,但村民們的家園意識大有提升,藝術的創作與植入充分與村民日常實際相結合,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藝術融入生活,是标新立異還是遵從傳統,本質是“新”和“舊”關系的處理。在外拼搏十年後返鄉的陳藝兒以及她橫空出世的“白房子”,對周邊的鄰居而言,是一個新事物,但她仍然念及昔日濃濃的鄰裡情,于是通過“一平方公裡計劃”,希望重拾昔日的美好,重塑鄰裡情。以保育為主的青田古建群,注重的是“舊瓶裝新酒”,在保留建築原有風格的基礎上,注入新的藝術内涵。 建築本身是“冰冷”的,但藝術家、設計師經過再創作、再演繹,可賦予其“溫暖”的含義。藝術家們的藝術表現可以有所不同,但他們的落腳點都應是關照現實、體現人文關懷,這也是藝術更深層次的魅力所在。 焦點二: 藝術點亮生活,如何彰顯人文關懷? 記者梳理發現,“一平方公裡計劃”與青田鄉建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是在藝術家自己的家中,試圖以藝術力量提升鄰裡之間的人情味,而後者在于通過藝術力量介入鄉村振興。而兩者的共同點,都在于希望将有限的空間打造成一個開放的平台,彰顯藝術的人文關懷。 身處城中村的“白房子”頗有些“鶴立雞群”的意味,但陳藝兒并未将其視為一個封閉的空間,而是将其作為一個原點,希望将其覆蓋到一平方公裡範圍的鄰居,讓濃濃的人情味再現社區。 “一平方公裡計劃”以這棟“白房子”為原點,以藝術為表現手段,強化與一平方公裡範圍内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或者是畫作,或者是邀請鄰居走進“白房子”,拉拉家常、吃一頓便餐,藝術讓街區更有人情味,讓鄰居之間除了打招呼之外,還有更多了解彼此的機會。 陳藝兒告訴記者,目前,“一平方公裡計劃”正處于初期實施階段。以繪畫部分為例,由于采用的是水彩、陶藝等新的藝術表現手法,陳藝兒表示她自己正在一邊學習、一邊推動項目執行。而“白房子”前的“容桂時光”小公園,由社區和街道主導建設,如今成為居民的一個公共體育場所,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七年多來,“青田鄉建”從最初的不被村民理解、到觀望,再到配合、支持,如今的青田,在藝術力量的推動下,頻頻被媒體的聚光燈所聚焦。藝術家們在遵從傳統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推動着藝術與鄉村更好地結合,激活鄉村發展的内生動力。以青田藝術區為例,除了邀請駐村藝術家開設個人展覽外,還定期開展“青田民藝圩”,邀請順德本地的手工藝人,展現拿手絕活:竹編技藝、漁網編織、廣繡煥彩、魚燈閃亮……當地村民從文化藝術的享用者變成參與者乃至創造者。藝術力量的植入,逐步打開了曾經封閉的空間,推動其向公共文化空間過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