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

旅遊 更新时间:2024-12-04 20:30:43

一座座外表光鮮的城市,在暴雨傾瀉之下變得狼狽不堪,看得見的“面子”錦繡不在,看不見的“裡子”形同朽木,當我們一次次因為暴雨而付出代價,有沒有想過城市内澇的原因究竟在哪裡?是“先地上,後地下”的發展思路制約?還是物未盡其用,事倍功半?我們一起來探讨一下。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城市為何逢雨必澇)1

極端天氣是直接原因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極端性天氣是造成城市内澇的直接原因,就拿這次鄭州暴雨來說吧,一小時之内,降雨量達到200毫米,相當于傾倒150個西湖,的确罕見,雨下的太急,來的太快,是導緻城市内澇最直接的原因。

鄭州這次降雨大到什麼地步,我來告訴你,這是全人類設立陸地氣象觀測站以來,測出的單小時最大降雨量,24小時降雨量達到了610.5毫米,最嚴重的時候,一個小時就達到了201.9毫米,強度如此之大,以至于中央氣象台都要反複确認,是不是數據寫錯了,在如此極端天氣情況下,再強悍的城市排水,都是扛不住的。

城市化發展過于迅猛,引發"熱島效應"

中國被冠以“基建狂魔”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你走進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哪怕隻是一個三四線的小縣城,建設工地都可以說是此起彼伏,往往是幾天就多出了一條新路,一棟高樓,而伴随城市化進程而來的,是城鎮人口的急劇增加和鄉村的“空心化”,大量人口湧向城市,必然導緻“熱島效應”,所謂“熱島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城市中大量人口産生的人工發熱,包括建築物,道路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都屬于高儲熱物體,同時由于綠地面積減少,造成城市“高溫化”。

“熱島效應”形成後,會産生一系列反應,其中之一就是“雨島效應”,就是伴随着人口和建築物密度增加,在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形成降雨,所以城市相比鄉村更容易形成強降雨。

地表硬化 導緻地表徑流大大增強

一方面是“雨島效應”更容易形成強降雨,而另一方面城市地表的硬化,綠化草地面積的減少,阻礙了地表對于雨水的吸收,在廣袤的農村地區,雨水可以通過耕地、水塘,樹林,田間地頭的每一寸土地直接滲透到地下,而在城市路面是硬化過的,水泥、混凝土,瀝青,讓路面變得整潔,通勤高效,可短闆就在于不能通透雨水,所以遇到強降雨,就很容易造成雨水彙集,也就是說,在相同的降雨量,城市地表徑流量相比農村大大增加,直接導緻洪峰流量倍增,峰現時間提前。

重地上 輕地下 排水系統成了“腸梗阻”

中國城市的排水系統,建設模式基本沿襲的是前蘇聯“先地上,後地下”的原則,這和歐美國家恰好相反,這種地下管網模式的最大好處是節約成本,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解決吃飯問題,飯都沒吃飽,你斥巨資來修下水道,顯然不切實際,而且那個時候,城市規模小,人口少,地下管網基本是能夠勝任的,可等你有了錢修下水道了,城市已經擴張到一個你想不到的規模,随便一個二線城市就能達到千萬人口,這個時候你再想擴容下水道,那可就難了,畢竟排水管道是埋在地下的,不可能随便“開膛破肚”挖出來重建。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城市為何逢雨必澇)2

客觀來說,城市擴展和下水管道擴張,難度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城市擴展很簡單,你蓋一棟大樓,修一條馬路,建一座商場,這些都不難,因為它并不需要改變城市的原有結構,你蓋就行了,可下水管道就不一樣了,埋在地下就不可能随時擴容,你想它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說變大就變大,說變粗就變粗,可能嗎?它必須一開始就設計好,比如最大容量多少?主線管道直徑多少?都需要提前規劃,可問題是,城市規模擴張速度太快了,就算你當初已經留出相當的餘量,可總也趕不上城市“生長”的腳步,就像你發現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寬,可堵車卻越來越嚴重,為什麼?因為私家車每天幾百上千的數量往上增加啊!一個道理。

也許你會說了,就不能把下水管網建得寬些再寬些嗎?當然可以!你完全可以在城市隻有100公裡的時候,就為1000公裡的規模預留管徑,可那樣就又有新的問題:浪費!更要命的是,這種浪費也未必能根治水患,為什麼?因為除了排水系統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需要考慮:氣候!中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國家之一,降水嚴重不均衡,就像鄭州這一次内澇,一小時降水200毫升,這個時候你建再大的下水管道都沒用,所以簡單粗暴的預留管徑,極有可能會造成“小雨用不着,大雨不管用”的窘境。

辟謠!“被神話”的德日下水道

說到城市内澇,總有人拿青島的下水道來說事,一百年前德國殖民者修建下水道,确保青島老城區大雨無恙,可實際上,當年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可不僅僅是下水道,更是戰備用的地道,一旦發生戰事,德國軍隊就可以利用這些下水道進入任何一個據點,從而構建出一個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更何況當年德國人建的地下管道隻有80公裡(至今仍在使用的不到3公裡),而且是隻修給德國居民區的,隻是德國人率先提出的“雨污分流”模式确實先進罷了。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城市為何逢雨必澇)3

青島下水道結構圖

另一個神話是日本,說東京的下水道,堪稱世界第一,總長達6.4公裡,由59根柱子支撐,每根重達500噸,如此壯觀的下水道,被日本人稱作是“地下神殿”,可是你知道嗎?人家那壓根就不是用來防澇的,而是防洪的,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洪災和澇災的區别了,洪災是指河水泛濫引起的水災,而澇災是雨水無法排出引發的水災,因為東京周邊大大小小的河流有100多條,每到梅雨季節河水泛濫,就會直接倒灌城市,所以才斥巨資修建了這座宏偉的地下宮殿,而東京的城市下水道管網,跟這個防外洪的“神殿”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城市為何逢雨必澇)4

日本埼玉縣春日部市,世界上最大“下水道系統”實為“防洪系統”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中國經常發生内澇,而發達國家不會呢?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德國,如果我告訴你德國其實是一個内澇頻發的國家,你相信嗎?讓我從信息偏差,地理面積,城市規模,數據量級四個維度來說明。

(1)信息偏差

德國其實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小的城市内澇就不說了,光是大的内澇随便就能列舉幾個:2002年德國薩克森州内澇,死傷100多人;2013年南德雨季城市内澇;2018年首都柏林内澇,首都大馬路上都能開船;2021年7月德國西部水災,1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失蹤,不誇張地說,德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兩到三次水災,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城市為何逢雨必澇)5

2021年6月30日開始,德國北威州和萊法州遭遇“百年一遇”的連續暴雨

(2)地理面積

中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不用我說了吧,960萬平方公裡相當于27個德國,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還要大一點,媒體在統計水災的時候,有沒有想想歐洲國家的總和呢?德國這麼小的國土,每年都會有兩到三次洪災,如果你把歐洲看成一個國家,你會發現這個數字會突然增加幾十倍。

(3)城市規模

還是拿德國來說,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也才300萬人口,而中國一線城市基本都是2000萬人口以上,随便一個二線城市人口破千萬很正常,比如這次受災最嚴重的鄭州,常住人口1260萬,再來對比2021年7月德國西部的這次水災,居然有170多人死亡,1000多人下落不明,這個比例如果放到鄭州,你想過是個什麼後果嗎?

(4)數據量級

其實多數人對于降雨量是沒什麼概念的,比如今年7月的德國水災,受災最嚴重的科隆地區,24小時降雨量達到154毫米,最大小時降雨量為23毫米,超曆史最高記錄,可在中國,24小時達到50毫米為暴雨,100毫米為大暴雨,達到250毫米為特大暴雨,也就是說德國154毫米的曆史記錄,在中國也就是大暴雨的水平!比如今年7月18的北京暴雨,24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對于2000萬人口的超級城市幾乎沒有影響,而在德國降雨154毫米,就把一個人口不到100萬的科隆給糟蹋的不成樣子。

有了這個對比,你再看看鄭州,一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我滴個神啊!什麼樣的下水道都擋不住的!

說了這麼多,我們的城市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排水系統呢?怎樣才能有效防止城市内澇呢?其實早在“”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政府就提出了“源頭減排,雨水收排,排澇除險,超标應急”的整體治澇思路,十三五期間,我國建設城市雨水管道11.24萬公裡,相當于繞地球三圈。

在這裡還有一個例子值得一提,2013年6月21日,江西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量達到近百毫米,卻未現明顯内澇,甚至沒有一輛泡水汽車,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

為什麼三月三下雨又刮風(城市為何逢雨必澇)6

江西贛州福壽溝排水系統

與贛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距離贛州較近的南甯,廣州,南昌諸多城市卻慘遭水浸,古人尚能解決的問題,現代人更應不在話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