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呂梁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東麓,汾河西北。按水之北曰陽而得名汾陽。汾陽古為汾州,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為汾州府,依郭設汾陽縣,汾州府歸冀南道管轄,府和道的衙門都設在縣城内。如今的汾陽市區便是由原來的汾州府城和汾陽縣城發展而來。汾陽市旅遊資源較豐富,景區景點很多。隻汾州城就非常值得尋訪和探究。
汾州城曆來被稱作“四陽城”,因四面皆可有陽光而得名。 與中國古代城池以正北正南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與子午線成約33°夾角,采光非常好,故汾州城又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稱作“祝融城”。不過,據說汾州城最初選址建城,首先考慮的問題并不是采光而是排水。汾陽地形西高東低,汾陽城的街道方向是按照地形的傾斜方向建立的,這樣可以使得雨水順着街道的方向向東流,而如果是按照正南正北建城,雨水便會朝着城東北角湧去。
汾州城又是罕見的“五座連城”,由主城和東西南北四關城拱衛而成。這是因為主城内王府、廟宇、寺壇等占了大部分空間,越來越多的居民隻得在城外開辟生活區。于是便形成了東南西北四個聚居區域。而說到主城内的王府也是極為特殊,因為幾乎是同時建了兩座王府。
明朝的慶成王朱濟炫和永和王朱濟烺分别是晉恭王朱棡的庶四子、庶六子,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孫。永樂十年(1412年),慶成王朱濟炫以從征有功封汾州(今汾陽);永和王朱濟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封永和,後改封孝義,并請準建府于汾州(今汾陽)。因此,汾陽就有了兩座王府。慶成王府在東,稱為東府;永和王府在西,稱為西府。
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礎,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赟修築的城垣,周長4522米,高10.7米,有四座城門。城内有西府街、府學街、太和橋街等9街和養濟巷、豆腐巷等18巷,有鐘樓、鼓樓、文廟、永和王府、慶成王府等。在城牆上有一對标志性的物件,稱做鐵雙雁。
鐵雙雁是明萬曆四十一年,陝西周至縣舉人劉一佺任汾州知府時所鑄,嘉慶二十一年因腐蝕嚴重,時任汾州府太守的嶽公樣重鑄。據《汾陽縣志》記載:“新鑄雙鐵鳳,大體依原樣,高三尺,長四尺多,頭仰高一尺五寸,腹下至足趾二尺九寸。”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鐵雙雁被調到太原市,置于新建的迎澤公園北門。後來不知何時就不知去向了。2003年,從美國卡爾頓大學檔案圖書管理員海裡漫贈送給汾陽中學的照片中,得到“鐵雙雁”的原形。經過七年的研究和鑄造,于2010年将鐵雙雁複原成功,重新安放在汾陽古城牆上。
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汾陽市城區以東2千米的建昌村。該塔為十三層磚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外廓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積217.8平方米,塔刹為銅質鎏金。塔心室第一層塑觀音像,從第二層起依次塑有鼠、牛、虎等十二生肖像,是一座罕見的“生肖塔”。整座塔高84.970米,為全國磚結構古塔最高,被譽為“中華第一塔”,因此也成為我國諸多文峰塔中的傑出代表。
世界上據說有六、七十座斜塔,包括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都是建成後因種種原因而傾斜的。汾陽文峰塔也不例外,2015年發現其向東傾斜,經測定已偏離1.7米,一年後偏離1.82米,成為斜塔中的最高者。已禁止遊人進入塔内登塔。
汾陽市的旅遊景區景點還有賈家莊文化生态旅遊區、杏花村汾酒作坊、東龍觀墓群、向陽匣景區、汾陽五嶽廟、汾陽關帝廟、柏草坡龍天土地廟、太符觀、汾陽後土聖母廟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