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潛溪寺: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态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别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别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态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制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淨土宗信仰的對象。
2、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佛,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态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隻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3、賓陽南洞: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态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于過渡時期的作品。
4、擂鼓台中洞:擂鼓台中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國佛教的禅宗是以專修禅定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并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裡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
5、香山寺: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裡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香山因盛産香葛而得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