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高遠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總有學生認為化學不好學,也總有教師認為化學不好教,還有許多人說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死記硬背這些觀點我都不認可,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站位高遠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總有學生認為化學不好學,也總有教師認為化學不好教,還有許多人說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死記硬背。這些觀點我都不認可。
我的學生沒有化學作業本,更沒有寒假作業、暑假作業;我不僅不占用化學課堂外的時間,反而經常在課堂上講與化學“無關”的事,但班級化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的課堂總是輕松愉快,每次下課時總有學生感歎“這麼快就下課了?”
為什麼呢?我一直認為,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互動中發現問題、捕捉契機,在教學反思中力求與學生共進。
“以教為學”激發熱情
剛入校成為一名教師時,我不太會教書,生搬硬套地寫教案,然後照本宣科。那時候的我年輕、自大、自以為是,然而學生評教的結果給了我當頭一棒。看到那最低的分數和落後的名次,我産生了危機感,但也暗自下決心——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以生為本,就要認真對待學生的意見。于是,我找幾個學生座談,學生們直言不諱:照本宣科,課堂幹癟;沒有拓展,課堂缺少生機。
問題找到了,如何改進?認真思考之後,我理出了三條思路:首先,要學會處理教材,要有自己的講課思路,不能完全按照教材順序;第二,對于教材中的容易點,可以适當拓展,對于教材中的難點,要适當分散,或者設置台階;第三,邀請學生當小老師來講課。
于是,我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利用課堂上的前三分鐘做好教學鋪墊。比如講氨氣這堂課之前,我就做氨氣與氯化氫生成白煙的實驗;講合成氨之前,我就找相關的化學史内容請學生讀;講硫酸之前,我就與學生分享運輸硫酸的車在高速公路上側翻的新聞資料。
沒想到這個小小的改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們學習化學的熱情高漲,每天都期待着化學課,上課聽講也格外專注。
起初,設計這三分鐘的内容,确實是有完成任務的性質,但久而久之,漸漸成了我的教學習慣和課堂特色。學生受益,我更受益。畢業多年的學生對此還津津樂道,這也讓我心生成就感。為了讓這三分鐘的教學鋪墊更加契合課堂,我在尋找、挑選資料時更加積極用心。教學的良性循環就此形成。
第二步,我決定開始讓學生講課。
在此之前我總有顧慮:一是擔心學生講不透;二是擔心學生耗費太多的時間來準備,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三是擔心聽課的學生有意見。但實踐結果證明,我的顧慮純屬多餘。小老師們一個個準備得非常充分,學生也聽得格外認真。讓學生輪流擔任小老師,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凡是經過精心準備的講課内容,小老師都掌握得非常紮實。這正檢驗了一個理論——以教為學,教别人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的過程。
“學生提問”彰顯生機
之前,我對“教學相長”沒有太多理解。直到有一天,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讓我對這一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當時,學生問我:“煎魚的時候為什麼要放點兒醋,還要放點兒白酒?”我一時語塞,查閱資料後我向學生解釋原理:原來魚呈現腥味的胺類物質顯堿性,顯酸性的醋可以将它中和,這樣就沒有腥味了,再放點兒酒,酒和醋會發生反應生成有香味的酯類物質。
學生的這次提問,讓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的道理。之後,我天天催學生給我提問題,可以當面提,也可以寫紙條。學生也從最初的拘謹到後來的無話不說,他們提的問題五花八門,有與化學相關的,也有與化學毫無關聯的,但隻要學生提問,我就會認真、耐心、盡力地回答,或者利用課間跟他們讨論。因為我知道,學生樂于向老師提問,這是一份親近、一份信任,是相互成長的力量源泉。
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問題,我每天的備課量大增,但内心無比充實,樂在其中。但随後,我也意識到一個問題:回答學生問題,隻能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思考問題才是關鍵。
于是,我嘗試改變策略,側重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并通過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學生問:“喝大骨頭湯真的能補鈣嗎?”我就反問:“骨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麼?磷酸鈣的溶解性怎麼樣?要使磷酸鈣溶解平衡向右移動,我們可以怎麼做?”學生問:“維生素C與蝦同吃真的等于吃砒霜嗎?”我就引導學生:“海鮮裡的砷主要以有機砷的形式存在,無機砷的含量在海鮮裡最多不超過總砷含量的4%,而有機砷的危害非常之小。我國規定生鮮蝦蟹類無機砷的上限是0.5毫克/千克。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砒霜的經口緻死量約為100—300毫克。那麼按最低的100毫克,其中含有砷元素75毫克,我們來計算一下,一頓吃多少蝦才有可能被毒死?”學生思考後告訴我:“150千克!”他們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我都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解決。對于學生沒法解決的問題,我就指導學生查閱資料,盡可能讓學生感受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額外任務”夯實課堂
生活是學習的大課堂。學校一直鼓勵教師開設選修課,我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并結合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申報開設了“生活中的化學”選修課。在為這門課編寫講義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并提煉出課程目标——學好化學,提高生活質量。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細節,積極收集講課素材。比如,在海邊旅遊時,我看到水泥柱裡的鋼筋棍鏽迹斑斑,把水泥柱都撐破了,我趕緊拍張照片,留着在課堂上講電化學腐蝕時使用。
“三聚氰胺”新聞事件發生後,有學生不明白奶粉中怎麼會添加三聚氰胺呢?我就列出三聚氰胺的分子式,讓學生明白三聚氰胺是含氮量較高的有機化合物,而檢測機構常通過測定奶粉中的氮元素含量來推知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添加三聚氰胺會使得奶粉的蛋白質測試含量虛高,從而在檢測中蒙混過關。
還有學生對于學習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表示憂慮,我就從化學角度引導他們:化學變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上、在我們身邊發生,變化才是常态。對于不确定性,一方面要敢于直面,積極應對,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正因為有了這些不确定性,我們才得以發展、成長。
課堂之外的一件件事看似是額外任務,但額外任務不是負擔,而是把課講好的契機。想要備好一節課,絕非僅僅備了知識、備了流程就能實現,還要從生活中不斷汲取養料、不斷積累經驗,才能真正備好一節課。
同時,這個體會也啟發我拓展思路——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額外任務。
有一段時間,人們對食品添加劑談之色變,似乎離食品添加劑越遠越安全。我在課堂上就此話題切入,給學生講解各種添加劑的化學原理,讓他們知道防腐劑如何延長食品保存期;食用香料、乳化劑、增稠劑怎樣提高食品的感官體驗;營養強化劑(加碘鹽、加鐵醬油等)如何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如果沒有石膏、葡萄糖酸-δ-内酯等凝固劑,我們就吃不到豆腐;等等。講完後,我安排了一項“額外任務”,讓學生回家給自己的父母普及添加劑的化學知識,“如果父母能聽懂,說明你們真的明白了”。
回首30年的教學生涯,我一直圍着講台忙得不亦樂乎。至今還記得多年前的一節化學課上,學生突然舉手問我:“李老師,你的目标是什麼?”我一時有些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大腦飛速運轉中,一個答案脫口而出:“我想成為特級教師。”學生們瞬間睜大眼睛看着我。我感覺有些下不來台,隻好假裝鎮定,又大聲重複了一遍:“嗯,我想成為特級教師,希望你們多幫助我!”這節課成了我教學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之後的每一節課,學生們仿佛一下子懂事多了,我也在他們的鼓勵下以更高标準要求自己。多年來的課堂互動中,學生是主角,幫助我發現問題、捕捉契機。我深刻地明白:是我的學生成就了我。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08日第9版
作者:李先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