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著名的古詩人,生命中都有一個繞不開的地方,比如杜甫的夔州,杜牧的揚州,蘇東坡的黃州,以及楊萬裡的永州……
這個現象很有意思。
但更巧合的是,他們在當地,無一例外都遇上了好領導,夔州有柏茂林,揚州有牛僧孺,黃州有徐大受,永州有張紫岩。
而對于白居易來說,這個地方叫江州,這個好領導叫崔能。
因為他的存在,身為貶官的老白,享受到了不少便利,不用操心工作,不用擔心生活,還有大把時間觥籌交錯、宴飲作樂,留下了不少詩文佳作。
長詩《琵琶行》,就是寫于此時。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铮铮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叙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谪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将别,别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逢秋悲寂寥,離别最銷魂。
蕭蕭楓葉,瑟瑟荻花,茫茫江水,高高秋月。
這種畫面裡出現的琵琶女,劇情肯定不關風月、無關豔遇。
那白居易為何會移船相邀、置酒相待?
詩中有交代:一是“舉酒欲飲無管弦”,沒有歌舞助興,宴飲便沒有靈魂;二是“主人忘歸客不發”,天籁之音讓聞者欲罷不能。
但藏在小序裡的一句話,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聽其音,铮铮然有京都聲”。
那琵琶聲中,有白居易最熟悉也最懷念的京城曲調,他這才下定決心,要看個究竟。
筆未動,情已濃。
2
一般認為,描寫音樂最出名的三首唐詩,分别是韓愈的《聽颍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随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韓愈《聽颍師彈琴》
前半段寫曲中境界,後半段寫聽者感受。剛剛“昵昵兒女語”,瞬間“勇士赴敵場”,先是“浮雲柳絮”,後又“喧啾百鳥”。音樂節奏的曲折多變,折射的是作者起伏跌宕的人生。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娲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妪,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賀《李憑箜篌引》
李賀則将奇幻跳躍的想象力,發揮到了極緻。
全詩隻有“吳絲蜀桐張高秋”“李憑中國彈箜篌”兩句,寫到樂器和樂師,剩下的言語,卻忽然說起女娲、神妪、吳剛、玉兔,簡直“驚天入月,變眩百怪,不可方物,真是鬼神于文”。
什麼叫天馬行空,這就是!
此處插一點題外話:曾任《漢語大詞典》編委、《咬文嚼字》編委的金文明,曾一口氣找到餘秋雨各類新書中的100多處“文史差錯”,然後彙編成冊,書名就叫《石破天驚逗秋雨》。
這句話,正是出自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3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莺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
和李賀通篇運用神話素材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則全是現實中的景象,不是“急雨”“私語”,就是“玉盤”“莺語”,極具生活氣息。
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區别。
白居易曆來主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注重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詩中除了展示琵琶女絕妙的才藝,還詳細交代了她的出身、叙說了她的命運。
這些内容,和當晚的音樂無關,卻與白居易的内心相連。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纏頭,一曲紅绡不知數。
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
琵琶女才華橫溢,年少成名,前景可待,未來可期,而白居易又何嘗不是如此?
十六歲時,他曾帶着一本詩集,去拜訪名士顧況。
顧況戲稱:“年輕人,名字取得挺好,但京城米貴,居大不易啊。”
但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别》,他卻拍案稱絕:“妙哉,妙哉。有才如此,居亦易矣。”
經顧況力薦,白居易很快就成為長安城裡最明亮的少年。
29歲時,他再赴京城,用實力續寫傳奇。
3000人大考,17人及第,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随後,他相繼通過吏部铨試和制科考試,“三登科第”,榮耀至極。
再然後,憑借一篇《長恨歌》,徹底征服憲宗皇帝,在基層待了不到一年,就被火速提拔為翰林學士、左拾遺。
那些年的白居易,該是何等春風得意。
4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顔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别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
年老色衰後,琵琶女的命運急轉直下,當年“一曲紅绡不知數”的她,隻能“老大嫁作商人婦”。
多少個獨守空船的夢裡,都是秋月春風的回憶。
而白居易的錦繡前程,也被君王叫了暫停。
先是頻繁上書言事,“凡數千百言,皆人之難言者”,說盡了别人不好說、不敢說的話。
憲宗終于忍無可忍:“拔擢緻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将他降為京兆府戶曹參軍。
後來,宰相武元衡被刺,身為東宮屬官的白居易,又上書朝廷,建議火速出兵,刷恥雪恨。
軍國大事,豈容一個低等小吏說三道四。此舉自然激怒了掌權者,被定性為“越職言事”。
領導一生氣,後果很嚴重。
不久,朝中便傳言,白居易的母親系賞花墜井而死,他的多篇詩作,卻以“井”“花”為題,毫不避諱,失德無行,不堪大用。
母親墜井而亡,兒子的文字就必須和“井”絕緣,這是什麼神邏輯?
就像韓愈為李賀鳴不平時所言,難道父親的名字為“仁”,兒子都不能做“人”了?
更荒誕的是,皇帝竟然相信了這番言論,準備外放白居易出京,擔任一州刺史。
宰執卻認為白居易德不配位,不适宜主政一方,于是便改為江州司馬。
5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谪居卧病浔陽城。
浔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世間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刻苦求學,功成揚名。巅峰過後,繁華落盡。
白居易的人生軌迹,和琵琶女幾乎一模一樣。
對于琵琶女,他不是簡單的同情和憐憫,而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詩人不禁感懷生情,這才主動“為君翻作琵琶行”,寫倡女的幽愁暗恨,寫自己的惆怅苦悶。
将身世之感,融入字裡行間,是《琵琶行》和《聽颍師彈琴》《李憑箜篌引》最大的區别,也是詩文傳唱不衰的秘訣。
後世的秦觀,就是因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豔情”,即便寫的是豔詞,也能做到“媚而不俗,豔而不浮”。
或許正因如此,清朝的方扶南,對這三首音樂詩,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6
當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經典之作和傳神之筆,大多與技巧無關。
白居易的《琵琶行》,能夠脍炙人口且深入人心,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
如果初見琵琶女時,老白已經功成名就、志得意滿,又豈會“我聞琵琶已歎息”“江州司馬青衫濕”?
又或者,彈奏琵琶的,是一個正當紅的倡女,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趨之若鹜,兩人又怎麼可能互為知音?
其實,在貶往江州的路上,白居易也曾遇見一位歌女,場景和這一次十分相似。
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鄰船有歌者,發詞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複咽。
尋聲見其人,有婦顔如雪。
獨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淚如真珠,雙雙堕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
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
——《夜聞歌者(宿鄂州)》
若是和這位歌女一樣,琵琶女總是“沾襟”“低眉”“終不說”,白居易也就不會“因為長句,歌以贈之”了。
沒有“自叙少時歡樂事”的琵琶女,哪來“胡兒能唱琵琶篇”的經典傳世。
本文由“詩詞中國”(shicizg)編輯
文字授權轉自微信公衆号“楚橋”
作者葉楚橋,讀詩詞,寫人物,
講故事,有品有料更有趣
圖片來源于“壹伴圖庫”
封面圖來自電影《妖貓傳》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天5分鐘,把日子過成詩
▽
今天看小詩妹了嗎?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必須
在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