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漁業資源豐富和多樣的區别

漁業資源豐富和多樣的區别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2:50:12

漁業資源豐富和多樣的區别?漁業是大糧食“逐水而居”是人類繁衍和生存發展遵循的基本準則當先民從棒打石擊,發展為垂絲鈎釣、結繩為網,從納苗培育,發展到人工繁苗、規模養殖,漁業捕撈和水産養殖效率的大幅提升,使得水産品和稻谷、肉類等其它食物一樣,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之一奔騰不息的江河湖海和縱橫密布的溝渠水庫,也使水産品成為最易獲取、最經濟實惠的動物蛋白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數據表明,全球水産品人均年消費量已超過20公斤,為人類提供了6.5%的蛋白質總量或16.4%的動物蛋白質總量其中約為31億主要消費人口提供近20%的動物蛋白攝入量,有30多個國家的比例超過30%,比例最高的日本已占到50%左右2017年,我國水産品總産量超過7000萬噸,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人均年消費水産品20公斤,處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超過50公斤,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漁業生産大國和水産品消費大國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預測,未來10年,随着人口規模的繼續增長,人民群衆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水産品人均年消費量将增加到25公斤,其中城鎮居民将超過30公斤,在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時,人們對水産品優質、安全、營養和便捷等方面也會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由水産品為國人提供的蛋白質總量與3億畝水稻相當,但産業作用和地位尚未得到應有認可,在政策導向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亟待加強,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漁業資源豐富和多樣的區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漁業資源豐富和多樣的區别(漁業是大糧食大生态)1

漁業資源豐富和多樣的區别

漁業是大糧食。“逐水而居”是人類繁衍和生存發展遵循的基本準則。當先民從棒打石擊,發展為垂絲鈎釣、結繩為網,從納苗培育,發展到人工繁苗、規模養殖,漁業捕撈和水産養殖效率的大幅提升,使得水産品和稻谷、肉類等其它食物一樣,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能量來源之一。奔騰不息的江河湖海和縱橫密布的溝渠水庫,也使水産品成為最易獲取、最經濟實惠的動物蛋白。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數據表明,全球水産品人均年消費量已超過20公斤,為人類提供了6.5%的蛋白質總量或16.4%的動物蛋白質總量。其中約為31億主要消費人口提供近20%的動物蛋白攝入量,有30多個國家的比例超過30%,比例最高的日本已占到50%左右。2017年,我國水産品總産量超過7000萬噸,占全球總量的40%以上,人均年消費水産品20公斤,處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超過50公斤,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漁業生産大國和水産品消費大國。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8-2027)》預測,未來10年,随着人口規模的繼續增長,人民群衆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水産品人均年消費量将增加到25公斤,其中城鎮居民将超過30公斤,在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時,人們對水産品優質、安全、營養和便捷等方面也會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由水産品為國人提供的蛋白質總量與3億畝水稻相當,但産業作用和地位尚未得到應有認可,在政策導向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亟待加強。

漁業是大産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水吃水主要是指捕魚和養魚。從産業類型來看,漁業屬于大農業範疇,按生産性質可分為捕撈、養殖業、增殖、加工、休閑等;按作業水域可分為海水和淡水,按距離遠近又可分為近海、遠洋、湖泊、水庫和池塘等;按生産對象可分為魚、蝦、蟹、貝、藻及爬行類等,不同的養殖品種幾乎自成體系,捕撈還涉及漁港、漁船、漁具;總之,漁業既有與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等其它産業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其獨特性、複雜性和功能性,使之成為大農業乃至國民經濟中最具特色的一個産業。張謇提出“漁界所至,海權所在也”,捕撈即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也是宣誓主權的一種有效方式,漁民長期在江河湖海上生産生活,本身就是對水域主權的一種确認。盡管内陸和近海捕撈量日趨飽和,但遠洋漁業仍有較大空間,如南極洲海域的磷蝦資源,年可持續捕撈量預計超過1億噸,相當于每年全球海産品捕撈量總和,磷蝦油、低溫活性酶和磷蝦蛋白肽等高附加值産品的開發利用,将是一個前景巨大的新興産業。曾經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美國學者布朗認為,中國對世界有兩大貢獻,一是計劃生育,二是水産養殖,充分肯定了水産養殖業作用。随着人民群衆對動物性蛋白需求的不斷增長,未來水産品供應仍将主要依靠水産養殖業的發展。一是飼料系數最高,養雞是2.5斤飼料轉化為1斤雞肉,豬是5:1,牛肉是6-7:1,魚是2:1。二是産出效益較好,以我省為例,2017年全省水産養殖平均畝産值超過1.1萬元,在大農業中最高,漁民人均純收入近2.5萬元,比農民高5800元,盱眙、高淳、興化等地區農民收入的1/3來自養蝦養蟹。三是帶動就業量大,全世界現有5700萬人直接從事漁業生産,其中我國超過2000萬,再計算上下遊産業,從業人口規模将更大。四市場競争充分。漁業是我國農業領域最早放開,也是農産品中市場競争最充分、競争力最強的。2017年,全國水産品出口總額211.5億美元,占農産品出口總額的28%,位居農産品出口首位。五是發展潛力巨大。2017年,全國漁業産值1.2萬億,占農業總産值的10.7%,作為魚米之鄉的江蘇,其占比也僅為23%左右。漁業二三産比重50%左右,低于農業20個百分點,水産品加工率30%左右,低于農産品35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80%左右的二三産比重和90%左右的農産品加工率相比,差距更大。未來,水産品加工業及二三産業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巨大。

漁業是大美食。《說文解字》注:鮮,一種魚的名稱,字形采用“魚”作邊旁,用省略了兩個“羊”的“羴”作聲旁。可見鮮字原意是特指魚蝦等水産品,由此也可理解為何用海鮮、江鮮和湖鮮來泛指水産品。人們的嗜好各有不同,但對美食總是共通的,魚籽醬就是世界三大頂級美食之一,中國人更是偏愛食魚,古人常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甯可居無竹,不可食無魚”來表達對魚的難以割舍與喜愛。水産種類繁多,頭鱗刺骨皮等均可作菜,在中國八大菜系中,以水産為食材的菜品數不勝數,在傳統的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中,水産品占到近一半,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參加的宴席,有無海參鮑魚龍蝦螃蟹是評價高檔與否的主要标準。水産烹饪方法很多,除生吃外,蒸煮燒烤焖,煎炸炒熘煨,用一條魚做一桌全魚宴也未嘗不可。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長江流域地區,“春潮迷霧出刀魚”,每年臨近清明,多少食客為等待一年的長江刀魚而魂不守舍;“六月鲥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描寫了人們為吃鲥魚不遠萬裡的情景;“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拼死吃河豚足以說明它的味道鮮美;“桃花流水鳜魚肥、盱眙小龍蝦、陽澄湖大閘蟹、長江三鮮、太湖三白”,好像每到一個季節都有與之對應的特色水産美食,難以想象在“無魚不成席、無蝦不成宴”的江南,如果餐桌上少了水産品,那得有多單調。西晉文學家張翰因思念家鄉鲈魚和莼菜美味,毅然辭官回鄉,莼鲈之思便流傳至今;蘇東坡說:“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張愛玲說:“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鲥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漁業在豐富餐桌的同時,也締造了精緻、講究、詩意的食魚文化,不僅在于吃魚的快樂,更在于吃魚的過程,獲得對魚的品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漁業是大健康。人們常說“吃四條腿不如吃兩條腿,吃兩條腿不如吃沒有腿”,科學依據是針對脂肪而言的,相對地,豬羊牛肉脂肪多,雞肉脂肪少,水産品的脂肪更少,随着肥胖症、高血脂等現代“富貴病”急劇增長,多吃水産品有助于減少脂肪攝入,有助于人們身體健康。深海魚油和藻類中還富含EPA和DHA等不飽和脂肪酸(ω-3脂肪酸),在人體内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闆凝集、改善血液循環、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形成等功效,對心腦血管病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等。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17年底在《科學報道》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一個10年前的中美合作醫學項目,原始數據來自江蘇金壇)結果表明:每周至少吃魚一次的兒童睡眠更好,平均智商分數(IQ)比很少吃魚的兒童高出四分之一。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于近期在《自然》旗下子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魚類中的小清蛋白可以通過腸道轉運到血液和大腦中,并有效清除導緻帕金森病形成的α突觸核蛋白,從而證明了為何飲食中含有更多魚類的人群中,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率較低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研究結果表明,淡水魚和深海魚都含有很高水平的小清蛋白,小清蛋白含量與魚類所在水域無關,僅與魚類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長短有關,這再次印證了為什麼“吃魚的小孩更聰明、吃魚的老人更健康”。

漁業是大生态。“好水出好魚,好魚養好水”,人們常用水清魚躍來形容和諧美好,用“竭澤而漁”來反對隻圖眼前利益。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發明發展的“桑基魚塘”系統,是最早的循環農業,已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在生态鍊中,魚蝦蟹貝藻具有平衡和淨化水的重要作用,沒有魚蝦的水體,是荒漠化的水體。以我省為例,水産養殖總面積的1/3是花白鲢等濾食性魚類、貝類、藻類等,不僅不用投餌,而且能夠吸附帶出水體中的營養鹽和藍藻等,更大面積的養蝦養蟹要種植大量水草,根據監測結果顯示,蝦蟹塘裡的水質常年保持在III類左右。一片池塘就是一個濕地,在調節氣候、降解污染、保持流域和區域生态平衡,在調蓄洪水、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及在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确保地區生态環境安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太湖開展的“以漁控藻”實驗表明,一條花白鲢從投放到捕撈約16個月,平均長成1.5公斤消耗22.5公斤浮遊生物,近五年共投放花白鲢魚苗5億尾,累計固氮430.45噸、磷99.39噸和碳1772.49噸,消耗藻類658萬噸,是一種更有效、更安全、更可靠的治理模式。尤其是貝藻類産品,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碳彙功能顯著,據科學家統計,每年中國水産養殖從近海海洋和内陸水域移出約270萬噸碳,減少大氣二氧化碳貢獻相當于每年義務造林100多萬公頃,這還未計算通過增殖放流及更多天然水域魚蝦蟹貝藻的碳彙作用。

漁業是大文化。人類起源大海,天性中帶有“親水愛漁”的基因。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五萬前的舊石器時期,周口店山頂洞人把貝殼鑽上小孔,用野藤串起當作項鍊挂到脖子上,不亞于今天的金銀首飾。在人類早期經濟活動中,貝殼又以堅固耐磨、易于攜帶和具有自然單位的特點,充當起最原始的貨币。最早的骨制魚鈎出現在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古來閑者,多隐于漁”,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泛舟太湖,寫出世界上第一部漁業專著《養魚經》的範蠡是功成身退典範;莊子說:“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東漢高士嚴光,拒絕了光武帝劉秀的盛情邀請,甘願回到富春江做起逍遙漁父;李白贊歎到:“何處滄浪垂釣翁,鼓棹漁歌趣非一”;陸遊寫道“一竿風月,一蓑煙雨,我自是無名漁父”,到了癡迷的地步;鄭闆橋對“老漁翁一釣竿,扁舟往來無牽絆”的生活充滿向往。縱觀數千年的垂釣文化,始終是隐逸和智慧的象征,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精神寄托。“漁”代表着喜慶富裕,祝願美好的意思,孔子的夫人生下男孩,恰巧魯國國君送來幾尾鯉魚,孔子“嘉以為瑞”,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魚躍龍門、年年有魚、沉魚落雁、如魚得水、富貴有餘,帶魚字的成語有300多個,帶魚字旁的漢字有1千多個,在近5萬首唐詩中帶魚的詩歌就有近3千首之多。賞魚也是一種高雅的樂趣,形态優美的金魚演繹動靜之美,富貴華麗的錦鯉寓意吉祥幸福,五彩斑斓的熱帶魚,可點綴庭院雅室,成為人們的情趣所在。從“治大國若烹小鮮”“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水至清則無魚”“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數量繁多的俗語中,又可窺見中國人的為人處事之道。漁業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與生産生活、曆史人文、宗教信仰等緊密融合,滿足人們多層次的精神追求。不同的地理環境也使漁業文化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福建的鯉魚溪、雲南漁潭會、陽朔漁火、太湖開捕、查幹湖冬捕、台灣漁祭等。随着社會的發展,漁業與廣大老百姓的休閑、旅遊、節慶、競技和運動等日益緊密,展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在閑暇時光,人們或是“垂釣碧溪上”,或是“獨釣寒江雪”,抑或是參與“路亞釣運動”,盡情享受“釣勝于魚”的樂趣。可以說,漁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一道獨特的景觀。

作者:湯建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