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做胰島素A、B鍊拆合。資料圖片
1965年9月,中國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胰島素分子相同化學結構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标志着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親曆者說
張友尚:94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參與了牛胰島素合成工作
人工合成胰島素,最早是在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提出的。時任生化所所長王應睐院士回憶,那時,人們都想對祖國做出大貢獻。什麼貢獻才算大?“合成一個蛋白質”建議一出,便赢得一緻贊同。
贊同,原因正在于“挑戰性”。張友尚當時還是著名生物化學家曹天欽的研究生。他介紹,胰島素是當時唯一闡明化學結構的蛋白質。1955年英國化學家桑格完成了胰島素的全部測序工作,并因此獲得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卻發表評論文章斷言:“合成胰島素将是遙遠的事情。”
人工合成胰島素項目在1958年底被列入1959年國家科研計劃,并獲得國家機密研究計劃代号“601”,意思是“六十年代第一大任務”。參加的科研人員來自中科院生化所和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複旦大學等單位。
張友尚回憶,全合成胰島素的研究策略是分别有機合成A肽鍊和B肽鍊,再進行組合折疊,最後鑒定生物學活性和各種理化性質。
為了摸索合成路線,生化所兵分五路,根據專家特長分别做有機合成、天然胰島素拆合、肽庫及分離分析、酶激活和轉肽研究。經過實踐,後三條路線被否定,大家再集中于一、二兩條路線和分離分析工作。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他們就取得了天然胰島素拆合成功,将胰島素B鍊的所有30個氨基酸分别連接成了各種合成肽,最長已達到10個氨基酸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确定了全合成胰島素的研究策略,即采用先分别合成A、B兩個肽鍊,然後進行組合合成的路線。
這樣的結果令人大受鼓舞,有關方面開始組織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研群衆運動——“大兵團作戰”。當時,僅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就集中了五家研究所300多人的科研隊伍。但此後,“大兵團作戰”因收不到預期效果被叫停。
正逢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合成工作困難重重。黨中央、國務院、科學院、教育部卻都表示鼓勵。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說:你們做,再大的責任我們承擔,人工合成胰島素100年也要搞下去!
1963年,中科院生化所、有機所和北京大學三家單位重新啟動協作,生化所合成B鍊,有機所和北京大學合作做A鍊。北京大學還從最初的研究羊胰島素A鍊改做牛胰島素A鍊,以便能實現協同。
張友尚說,他做的分離純化重合成胰島素工作,1959年就已完成,由于它關系到人工合成胰島素的路線并未立刻發表,直到加拿大學者報道了類似工作後,才不得不在1961年公開發表。
“在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研究工作中,有太多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張友尚說:“西方國家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麼在科學還比較落後的中國能做出這樣的工作。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所有參加這一工作的人能夠取長補短、密切合作,再加上領導者的精心組織,因而能發揮團隊精神,在集體中充分發揮出每個人的聰明才智。”
在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中集中培養起的一批科研人才,日後成為我國生物化學界的中堅力量。
責編:劉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