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可以透過它看到那個時代的潮流。
馬踏飛燕,東漢時期青銅器作品的精品之作。
小學課本曾這樣描述過:看!這匹銅制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型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上揚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仿佛聽到他的高亢的嘶鳴聲。
在它身上有一種“天馬行空,無所羁縛”的感覺,充滿了自由與開放!如果把它看成漢代本身,它仿佛在向世界散發着漢帝國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訴說着漢帝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大自信。
《易經》:"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乾即為天,代表着君王、父親、大人、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所以才有了漢高祖劉邦與劉氏諸王以殺白馬方式立下盟約,确保隻有劉姓者可為王,維護劉氏家族的統治。
《史記》卷九呂太後本紀:太後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今王呂氏,非約也”。漢初,漢高祖劉邦為了徹底鏟除匈奴對漢帝國的威脅,親率32萬大軍讨伐匈奴,不料遭受白登之圍。自此之後,西漢常年受北方匈奴欺負。想要打敗,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想要一支強大的騎兵,就必須要有良馬。所以,西漢初期大量養馬,景帝即位第二年在西北邊郡的馬苑就曾達36所,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
《漢書》卷5《景帝本紀》:“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
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喜愛良馬,西漢尚馬之風變得更加狂熱。一方面,為了抵抗北方的匈奴族,另一方面,張骞打通了“絲綢之路”,曾多次派使者用重金在西域索取良馬。為了表達自己獲得良馬的喜悅之情,武帝創作了不止一首《天馬歌》。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
絲綢之路自西漢開通之後,一直到東漢,河西走廊驿站相連,走馬不斷,僧侶、商賈相望于道。武威郡、張掖郡地處河西走廊的東端和中端,其地理位置很重要,西域的良馬都要通過這裡才能到達中原,同時本地又興養馬業,引進了許多西域良馬。
正是因為馬在古人心中的意義、漢代養馬業的繁榮。藝術家們可以把各種良馬的特點集中,大膽構思,創作出了馬踏飛燕這一精品之作。
來源:曆史百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