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糖是一種傳統小吃,香甜可口,對于喜歡吃甜食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面一起來看看麥芽糖的制作方法吧!首先将新鮮的小麥倒入碗中,用水浸泡一晚上,等待其發芽。然後将糯米倒入盆裡,加一點玉米糁和水,浸泡一晚上。把浸泡好的糯米洗幹淨,放在蒸鍋裡蒸熟。熟透後,攪拌冷卻。再将長出來的麥芽洗幹淨榨成汁,再倒入糯米裡面攪拌均勻。然後靜置發酵4個小時,之後把麥芽汁過濾出來,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熬至粘稠即可。麥芽糖是用大米與大麥芽一起制作而成的,它雖然甜味不大,但能增加食品的色澤和香味。麥芽糖不僅可供食用,也有一定的藥用功效。麥芽糖有軟硬兩種,軟者為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大,稱膠饴;硬者系軟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餅,稱白饴糖。藥用以膠饴為佳。 麥芽糖味甘,性溫,無毒。入肺,胃經。有補虛健脾、潤肺止咳、滋養強壯之功效。主治胃寒腹痛,氣虛咳嗽等症。 純麥芽糖是很滋補的食品,它是由糯米配麥芽熬制而成。真正的麥芽糖略帶黑色,剛入口時并不甜,半分鐘後,因澱粉酶消化其中的糯米成分,才會感覺出甜味。市面賣的麥芽糖有些用澱粉熬成,顔色偏黃,也太甜。
老家客家地區小年祭竈風俗: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這天晚上家家祭竈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随着炮聲把竈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竈王上天。麥芽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傳說用糖粘住竈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更多是大家自己享用了。麥芽糖作為一種小食,它的金黃光澤、富黏性、軟滑是它受歡迎的因由。麥芽糖古時稱為饴,《說文解字》:"饴米糪煎也"。
小時候吃麥芽糖的記憶,是從那挑貨郎的“铛铛哒”的打擊聲和“雞毛鴨毛雞群衣(雞内珍),牙膏罐,系便宜”的吆喝聲想起的。以往小孩子少零用錢花,想吃麥芽糖時,便拿塑膠玩具跟賣糖者交換才能吃到,這種以物易糖也出現于成人間,拿各種有用的廢棄物跟商人們交換,商人們再将貨品整理後賣出從中賺取利潤。這算是麥芽糖特有的買賣方式!那時候有幾個興甯梅縣的挑貨郎,隔三岔五的就挑着貨擔到各村各堡去兜售,貨擔裡商品琳琅滿目,小玩具啦、雪花膏啦、針線盒啦......應有盡有,但最讓我們心動的,就是裝在不鏽鋼托盤上的麥芽糖!開始的時候,五個雞群衣(雞内珍)或者五個牙膏罐就可以換到一大塊的麥芽糖,一雙塑膠拖鞋也可以。所以,每次家裡殺雞,我們都搶着把雞群衣(雞内珍)拿走,洗幹淨之後曬幹、封存,集齊了5個,就盼着挑貨郎來......
最搞笑的是,很多時候牙膏罐數量不夠,就會把在用的牙膏全部擠出來,放在一個碗上,然後把空的牙膏罐換糖去了......為了這事,不少挨罵!如今,在很多旅遊景點也能買到麥芽糖,樣子跟我們小時候差不多,但那味道、那嚼勁、那粘牙的感覺......完全找不到童年那時候的意境!隻有那童年的快樂回憶,還殘留在嘴角的餘味......
誘人的麥芽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