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每當這時我們總能聽到一段民謠: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
在這一刻,清脆的聲音從耳邊飄過,宛如冬日裡的一束暖陽,透過皚皚白雪和淩亂的枯枝,照射進我們最深的那一層心田,恬靜而溫和地撫慰着我們的靈魂。它帶我們回到兒時的記憶中,在那個物質生活遠沒有現在豐盈的時代,過年讓我們感到特别的熱鬧和快樂,有不少孩子都是在長輩哼着的民謠中過完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期待和希望的春節。
春節期間各地的民謠,都是當時生活的寫照,雖然它産生的時間十分久遠,但今天回憶起來,仍然使人遐想,甚至難以忘懷。随着時代的發展,年俗漸行漸遠,傳統日漸式微。但是,那些流傳至今的春節民謠卻将一些曆史民俗保留了下來。
今天,就讓我們将這種溫情繼續傳承下去,走進那些民謠,打開一段關于年的記憶。
小孩兒小孩兒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段是老北京地區的民謠,但在中國北方地區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已然成了北方年謠的代表。很多年輕人可能無法說出整首民謠,但其中例如“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等句子大多數人應該都聽過。民謠中将過年期間的習俗都一一列出,從喝臘八粥開始,象征着已經進入過年的倒計時,人們開始打掃、祭竈、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那天。
二十三,竈王老爺上了天
二十三,竈王老爺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
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
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
二十八,糕兒馍馍兩笸籮;
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在過年的民謠中,有很多都是寫從小年到大年三十之間的民俗。如山西的這首民謠,從二十三祭竈神開始,寫出了貼對聯、糊窗戶、割年肉、蒸花馍等等當地的風俗。
五子登科乒乓響
二十三,祭罷竈,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
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每當快要過年時,孩子無疑是家中最高興的人了。這首民謠寫的就是過年時,孩子們跟随家中長輩完成祭竈神、大掃除、貼窗花等習俗後,在一起結伴玩耍的情景。語句中将孩子等待大年三十到來的急切心情描述的淋漓盡緻。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姑娘要花;
男孩要炮;
老頭要個新煙袋;
老太婆要副裹腳套。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這是我國東北地區的一段民謠,從中可以看出當地人是很在意過年時讨個吉利和彩頭的。不僅如此,過年時,每家每戶的桌子上多多少少都擺有柿子餅、年糕等吃食,也就有“事事(柿)如意”“年年登高(糕)”的深意。
初五龍船比
初一龍船起;
初二龍船忍;
初三初四遊各地;
初五龍船比;
初七初八黃竹歧;
初九初十龍船打崩鼻。
這是一首廣東民謠,因為離水近,當地有劃龍舟的民俗,所以就有了跟龍舟相關的民謠,這充分展現了全國各地形式不一的風俗習慣。
七不去,八不歸
初一就話初一頭;
初二又話新年頭;
初三又講窮鬼日;
初四就話嬲一日;
初五又話神下天;
初六又話結團圓;
七不去,八不歸;
九九十十看打獅;
十一十二龍燈出;
索性半月正來歸。
這是一首廣東客家人過年時的民謠,他們一般從陰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祭竈開始入年界。入年界後一般不幹重活,不食酸菜、黴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氣,不再窮酸倒黴,期望來年有個好光景。
歡歡喜喜吃年糕
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
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
烤罷年火往家跑,拜罷年來興緻高;
一拜爺爺福壽高;
二拜奶奶永不老;
三拜爹爹身體好;
全家老少都拜了,歡歡喜喜吃年糕。
這首民謠寫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拜年,這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按照習俗,拜年一般從自家開始,晚輩都會早起給家中的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也會在這時将“壓歲錢”分給孩子們。接下來,人們還會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登門拜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