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農村秋收來臨季節,有很多種習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句“入場(cháng)撥面,了場(cháng糕”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兒呢?這一習俗有哪些講究呢?
在經過秋收的一段時間充分的準備之後,比如,場院的準備(溜場cháng)、祭碌碡(lìuzhóu)等秋收的“打場(cháng)”相應工具和工作的準備後,早熟的莊稼就面臨進場(c háng)了。
最先進場的莊稼是荞麥和豆類。依次是谷類、高粱,最後是玉米。因為,玉米是不怕秋風刮的。谷類收割晚了,就容易被風刮掉籽粒,或自然脫落籽粒,造成損失。
“入場(cháng)撥面”是指,收割後的成熟的第一車莊稼拉進場院的中午或晚上要吃新荞麥磨成的面粉做的“撥面條兒”。有好日子順順當當、長長久久的寓意。
第一車拉回場院的莊稼一定是荞麥。留下一部分人,脫粒、磨面。然後一家人,包括可能前來幫忙的鄰居親戚,共同吃撥面。撥面,是北方,尤其東北的一道頗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當然要喝一些酒。吃撥面隻是一種儀式性的活動。
“了(liǎo)場(cháng)糕”是指,所有莊稼脫粒完畢,顆粒歸倉後,标志一年農事完成。“了,這裡有‘結束’的意思”。要吃“黏米做成的黏糕(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寓意好日子年年高升,蒸蒸日上的意思。
吃“了場糕”,一般要充分準備,招待範圍可能比“入場撥面”大一些,也相對隆重一些。宴請親戚鄰居和平時幫忙的人。有一年農事總結的意思。
這就是入場(cháng)撥面,了(liǎo)場(cáang)糕”這一習俗的由來。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