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績效工資,老師們都不陌生,并且也一直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也是我們自己工資結構的組成部分。設立績效工資的初衷,無非就是想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讓那些幹活多、教課多的老師,能夠得到更多一些經濟上的補償,讓教學成績好、教學效率高的老師,多得到一些工資,能夠讓老師們有機會進行一些開創探索性的工作,但是,在績效工資的實際執行過程中,大部分學校都會或多或少地産生一些問題。一般來講,應該避免以下三種情況的出現:
第一,績效工資沒有發揮真正意義上的作用,還是以前的大鍋飯模式,大家幹多幹少一個樣。自從實行績效工資制度以後,績效工資的如何分配一直都是學校的棘手問題,哪怕是差幾塊錢,那些少領的老師可能就有意見,甚至,會找學校問個究竟,所以,特别是在農村地區,很多學校為了大家之間的和諧,就直接讓績效工資物歸原主,讓老師們拿夠屬于自己的那份,誰也不吃虧,誰也不偏不倚,甚至,還有的學校為了敷衍上級對績效工資的管控,故意制造出不一樣分配方案,這個月讓王老師多兩百,讓李老師少兩百,下個月讓李老師多兩百,讓王老師少兩百,其實,最終結果還是一樣的。
第二,讓學校的中層、高層和一線老師争口糧,并且吃相很難看。績效工資本來就應該體現出多勞多得,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學校的中高層,無論是從工作量還是工作業績方面,他們都比不過一線教師,但是,在分配績效工資時,他們卻反而比一線老師領到手的還多,有的學校竟然明目張膽地規定,要在全縣績效工資的總額中,提取一定的百分比,作為他們自己的份額,比如,學校高層要領150%,中層要領120%,他們平時的工作挺輕松,但到領績效工資時,他們一個比一個領得多,遠遠超過了那些滿工作量滿課時量的一線教師,這種情況讓很多老師不太舒暢,并不利于教學成績的提升。
第三,績效工資和職稱挂鈎,與當初的出發點并不協調。教師工資的組成結構中,有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等,其他的都可以與職稱挂鈎,唯獨績效工資應該脫離職稱的束縛,這種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懂,就拿年輕教師來說,他們的職稱等級都不高,但是,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是學校的骨幹力量,無論是上課還是班主任工作,可以說年輕教師就是學校的生命線和主力軍,而因為職稱等級不高,他們的績效工資永遠幹不過老教師的,我們知道,盡管很多地方都把績效工資分成了70%和30%,由于有了職稱因素的影響,導緻高級職稱的績效工資和初、中級職稱的老師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因此,就像題主所說的那樣,老師們盼望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績效工資,就應該避免出現以上的幾種情況,要從根本上解決大鍋飯的問題,幹多幹少一個樣,不會激發任何人的工作活力,隻會讓人變得慵懶,而學校那些背手腆肚者的吃相,更不利于調動一線教師的積極性,要麼同打虎共吃肉,要麼徹底分開來評,同時,職稱的影響參數應該越來越小,不應該成為績效工資的分配障礙。(讨論績效工資的來龍去脈,關注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