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論語第三章講解

孔子論語第三章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1 04:21:51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固定不變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一定不要怎樣做,而是考慮正義性,合情合理就可以做。”

孔子論語第三章講解(理解論語第四篇第10章-孔子認為規則和道義哪個更重要)1

逐句解釋: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

無适:沒有專門的規定。莫:不肯。無适無莫,指做事不固執。

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一定要怎麼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麼樣做。

義之與比

義:适宜、妥當、合情合理。比:挨着、靠近。

如果行為合情合理,正當适宜,那麼就可以做。

心得總結:

本章孔子讨論君子做事情的規則。他認為君子做事情沒有固定的規則,而是要看是否正當适宜。孔子是一個很講規矩的人,禮法秩序就是一套行為準則,告訴君王、臣民和百姓應該怎麼做和不應該怎麼樣做。但在這裡,孔子卻又告訴人們不要墨守成規,這是為什麼呢?

人們做事情不可能沒有規矩,君子也一樣,君子要遵守“仁義禮智信”,講究“溫良恭儉讓”,有具體的禮法約束。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一個人恪守規則的過了度,那就不應該了。比如當規則與情理有悖時,那麼就應該遵循情理而放棄規則。

孔子講“仁”,也追求“義”。“仁”是愛人,懂得為他人考慮,“義”是行為适宜,合乎情理。當死闆的規則有悖于具體情形時,我們應該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行為。隻要行為不違背仁義道德,那麼對于規則是可以變通的。有時甚至違背了仁義道德,那麼隻要符合公平正義,也是可以做的。

中國古代俠客重視“義”超過“仁”,他們認為“仁”有時候虛僞,不如“義”那麼真實。他們做事情可能不受禮法約束,也不一定那麼符合仁德,但他們一定會遵守道義,不會違背承諾,不會背信棄義,也不會恃強淩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隻要合情合理,那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就是中國的俠義精神。所以,當遇到一些條框或約束時,君子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适宜的選擇,而不要死守規矩。

附圖:

孔子論語第三章講解(理解論語第四篇第10章-孔子認為規則和道義哪個更重要)2

《論語》、《道德經》逐章解讀,基于當前社會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實事求是、謙卑恭敬;道法如飛、從善如流。

相關閱讀

理解《道德經》電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思想真的反動嗎?

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和《論語》等國學經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