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隐公元年》裡有一句話,“夏五月,鄭伯克段與鄢”,《左傳》傳出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女人和兩個兒子之間的故事,由于故事很感人,又與傳統儒家的人文觀念和家國理想相契合,于是《鄭伯克段與鄢》便成為一篇好文章。《春秋》為曆朝經典,其中《鄭伯克段與鄢》是經典中的經典。唐欽定十三經,《春秋》為大經。宋以後确定“四書五經”為科舉之本,《春秋》即是其一。古典時期,大凡讀書人,沒有不知《鄭伯克段與鄢》的。清人吳楚才編《古文觀止》,第一篇就是《鄭伯克段與鄢》,當時用于學生教材。現在的高中課本選有《鄭伯克段與鄢》,各個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和大學漢語言專業的《古代漢語》教材,無一例外地将《鄭伯克段與鄢》作為古文選編的第一篇。
這裡面有一個字,困擾着人們兩千多年,數十代學者大家相互糾結,莫衷一是,這個字即是“寤”。看原文:“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
魏晉時期的杜預為《春秋左傳》作注,曰:“寐寤而莊公已生,故驚而惡之。寤,五故反”。唐代孔穎達疏曰:“正義曰,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始覺其生。”孔氏自己沒考究,隻是将杜預“寐寤生莊公”的注随意發揮一下。這下麻煩了。就詞彙意義而言,按《詩經》毛傳的解釋:“寤,覺也;寐,寝也。”就是說,寐是睡着了,寤是睡醒了,姜氏睡着了的時候把莊公生出來,到睡醒了的時候才發現,所以驚姜氏,所以姜氏厭惡莊公,所以把莊公的小名叫“寤生”,所以要愛小兒子公叔段。這不合常理,也有悖于一般生活邏輯,哪有生小孩的時候母親睡着了沒感覺,這也太扯了。莊公在姜氏沒有疼痛不知不覺中就生出來了,這麼懂事聽話,幹嘛厭惡呢?道理說不通呀。由于杜預的《春秋左傳》注是最早的也是最受推崇的,孔穎達又是唐代經學的大家旗手,之後“寐寤生莊公”便成為古文訓解的一個死結。杜孔的注疏經不起推敲,但又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解釋。
最令人費解的恰恰是經典大家。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寤:“寐覺而有言曰寤。”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許慎錯了:“寐覺而有言曰寤。有言,今鍇本作省信。鉉本作有信。皆誤。”并說:“古書多假寤爲悟。寤與晤義相通。”從中國文字乃至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在功能作用和影響力上,《說文解字》是無與倫比的最高經典,沒有之一。但其注解的“寤”不知所雲,也沒有解釋“寤生”或者沒能“寤生”。
有人另辟蹊徑,從文字學角度切入。說“寤”通“牾”,是抵觸、沖突、不順從的意思,并想當然地将“寤生”解釋為:腳先出來,倒着生,難産的意思。這樣說來,因為難産,姜氏吃虧了,所以厭惡莊公。大家覺得這種解釋比“寐寤生莊公”要合乎情理的多,所以許多情況下采信了。目前的中學課本注:“[寤(wù)生]難産的一種,胎兒倒着生出來。寤,同‘牾’,逆,倒着。”現行的各個版本的《大學語文》和《古代漢語》,無一例外地注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難産。”
這裡面有幾個問題。其一,寤通牾,古籍文本資料裡從沒有這個用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牾,逆也。”但解釋寤是:“寐覺而有言曰寤。”兩個字根本沒關系。寤通牾,是近代以來人們實在解釋不了寤字而臆斷出來的。其二,“寤”字大篆裡有,有人考證說甲骨文裡也有,被人誤以為是“夢”字。左丘明是春秋末年人,肯定知道“寤”字的意思和用法,而且“寤”字當時也并不是生僻字,否則不會單字用,如果是“覺而有言”或難産等,會用相應的詞彙,不會使用“寤”字。其三,司馬遷《史記--鄭世家》有“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一節。這可能是“難産”說的來源。“莊公寤生”,并沒有難易之說,司馬遷一下子把人帶溝裡去了。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從生活常識方面來說,女人生孩子,頭先出來和腳先出來都很正常,沒啥大驚小怪的。而且,難産與嬰兒頭先出來或腳先出來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頭先出來也有難産的,腳先出來也有順産的。所以,倒着生或難産不是“寤生”的正解。
那麼,“寤生”到底是啥意思呢?筆者認為,“寤生”是小孩生下來睜着眼。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由于羊水等因素,嬰兒出生時眼都是閉着的,剪過臍帶落地之後,眼才慢慢睜開,中間是有一個時段間隔的,嬰兒一出産道就睜眼的極為罕見。試想一下,莊公從姜氏的腿檔裡拾起來的時候就兩眼睜得滴裡嘟噜着看姜氏,吓人不?就是怪物!這才是“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最合情理的解釋。
依據如下:
其一,最經典流行的《詩經--關雎》中兩次出現“寤寐”這個詞,都與眼睛有關。“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按毛傳的解釋:“寤,覺也”,即睡醒的意思,人睡醒的第一件事是啥?睜開眼。所謂寤寐思服,所謂輾轉反側,就是在床上眼睛睜開閉上,身體翻過來掉過去的一種思迷狀态。
其二,《康熙字典》在輯錄“寤”字時,收列了東漢泰山太守應劭《風俗通義》的訓解,說:“【風俗通】凡兒堕地,能開目視者,謂之寤生。”不就是生下來睜着眼嗎。由于《風俗通義》不是正典,所以,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
其三,古籍文本中,“寤”字基本意思大都與“睜眼”“醒來”“醒悟”有關。《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說趙簡子“五日不知人”,召扁鵲看病,扁鵲視病後出,說“血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這個寤,就是睜眼醒來的意思。屈原的《楚辭--離騷》有:“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已邃遠兮,哲王又不寤。”這裡的寤,就是希望楚王開眼醒悟的意思。《詩經--國風--邶風--柏舟》有:“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這裡的寤,是醒悟的意思。
大膽歸結一下:人睡覺,從上床到睡着了有一個過程,從睡着了到睡醒了也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有睡着睡醒兩種狀态,有睜眼閉眼兩種表現。人上床睡覺的時候,眼睜着叫“寤”,眼閉上叫“寐”;人在床上睡醒的時候,眼睜開叫“寤”,眼還沒睜開叫“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