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詩人和詞人的眼中,在江上打魚的漁夫生活狀态是他們最為羨慕的。因為他們總覺得漁夫的生活是最為從容豁達的生活。他們生活在美景當中,本身也構成的美景中的一部分;而且他們沒有太多世俗的牽絆,擁有的是天地無限美景,是天地無限自由。
所以在很多詩人或者詞人的詩作當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對于這一場景的描繪。蘇轼也是如此。按照一般人的想象,蘇轼本就代表着一種闊達的生活姿态,對于江上的漁者,他不必太過于關注,但是蘇轼不但寫出了這樣主題的作品,而且還是其中最經典的作品。
且看:
西塞山邊白鹭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的題目是《浣溪沙·漁父》,是蘇轼非常精美的一首詞作。公元1084年,蘇轼離開黃州,趕赴汝州上任。在路途當中,蘇轼看到了漁夫生活的實際狀況,心生感慨,寫出了這樣一首精彩的詩詞。
在蘇轼看來,漁夫的生活是非常惬意的。周圍一片都是美麗的景色,天上的白鹭正在飛翔。而且現在桃花流水最為溫暖的季節,鳜魚也最為鮮美。雖然天空中飄着蒙蒙的細雨,但是漁夫身上披着蓑衣,頭上戴着鬥笠,根本不懼風雨。樂而忘歸的漁夫生活是此時的蘇轼最為向往的,因為他最近一段時間的經曆非常糟糕。
所以在這首宋詞當中,蘇時傾注了他對于世俗外生活的所有美好想象。因為傾注了這樣的想象,所以他的詩詞更顯得華美,更讓人覺得精美。他自己對于這首詞也是很為得意,認為這是最為美不勝收的作品。
但這樣的一首宋詞,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添加了十幾個字而已,我們之前都學過張志和的經典唐詞《漁歌子》。且看: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的這首詞作品題目是《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我們之前曾經學過,也已經非常熟悉。再拿這首詞和蘇轼的那首詞相比較,我們就能夠發現蘇轼的那首宋詞完全是在這首詞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不過是添加了15個字而已。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都是一脈相承的。從這兩首詞的關系當中,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張志和的詞作也是詠歎漁夫的生活,到了蘇轼這裡更是如此。他們都把各自的人生經曆、對于人生的感慨和現實生活中漁夫的生活境界完美融為了一體,并在此基礎上表達對潇灑生活的憧憬。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