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溪亭
戴叔倫(唐)
蘇溪亭上草漫漫,
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
一汀煙雨杏花寒。
戴叔倫( 732-789 )唐代詩人。字幼公,一字次公,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德宗貞元( 785-805 )年間進士。出生在一個隐士家庭。年少時師從蕭穎士,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公元 766 年(大曆元年),在鹽鐵史劉宴手下任職,後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禦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公元 789 年(貞元五年),上表辭官歸隐,客死返鄉途中。他當時的詩名很大。他的詩,題材内容豐富,體裁形式多樣。今存詩近三百首,《全唐詩》錄其詩二卷。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别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裡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幹頭。闌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麼呢?“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顔将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蒙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凄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怅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詞裡的警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啟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迹。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郁而迷蒙,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隽永醇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