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人染上網瘾的後果

老人染上網瘾的後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2 02:24:39

老人染上網瘾的後果?蕭遊第一次知道某購物網站的強大,不在于“砍一刀”的病毒式傳播,而是媽媽在上面買了100個35毫升的塑料小盒子,功能也十分小衆——“百香果分裝神器”“我不知道這種東西是如何精準地投放到我媽手機購物App的首頁,我隻知道她每天晚上的娛樂活動是把所有購物App都巡視一遍,家裡電視都很久沒人看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人染上網瘾的後果?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人染上網瘾的後果(爸媽染上網瘾)1

老人染上網瘾的後果

蕭遊第一次知道某購物網站的強大,不在于“砍一刀”的病毒式傳播,而是媽媽在上面買了100個35毫升的塑料小盒子,功能也十分小衆——“百香果分裝神器”。“我不知道這種東西是如何精準地投放到我媽手機購物App的首頁,我隻知道她每天晚上的娛樂活動是把所有購物App都巡視一遍,家裡電視都很久沒人看了。”

雲龍每次去媽媽家,人還沒進門,就聽到媽媽手機的短視頻聲音。“土味搞笑視頻、唱歌跳舞、心靈雞湯……她在廚房做飯,手機在客廳開到最大聲。這些App還洞悉人性,看到一定時長會有現金紅包領,雖然隻有幾分錢,她還是樂此不疲。”

何炎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給爸爸的手機裝上了某集納新聞的App,爸爸從此抱着手機了解世界局勢,在沙發上一坐一天。“他完全分不清哪些是‘鍵盤政治家’的自媒體,哪些是真實可信的新聞,他越看,算法就越支持他愛看的東西,我跟他争論,他說網上大家都是這麼說的。”

不知從何時起,“少玩手機”“少玩電腦”,從父母對孩子的叮囑,變成了長大的孩子對老去父母的碎碎念。購買質量不明的東西、輕信不實信息、目不轉睛地盯着手機……不少年輕人似乎擁有同一款染上“網瘾”的父母。

說起父母的“網瘾”,很多人都能吐槽半天。不過,真的是父母錯了嗎?

父母沉迷網絡,他們得到了什麼?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有一個朋友跟他抱怨,母親80歲了,“我覺得她最好的朋友是手機和iPad”,看短視頻占據了大量時間,“好像我做任何事情都代替不了手機和短視頻給她帶來的快樂”。

汪冰覺得,沉迷網絡是任何年齡段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年輕人之所以沒被貼上“成瘾”标簽,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工作這件“正事”占用時間和精力。當孩子不上學、老人退休的時候,成瘾性自然就體現出來了。既然這麼多人離不開網絡,分析“網瘾”的時候,我們關注的不該是網絡這個“工具”,而是工具所能實現的“目标”——父母沉迷網絡的時候,他們得到了什麼?能讓人最持久“上瘾”的往往是我們内心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

蕭遊在朋友圈目睹了媽媽對100個35毫升小盒子的使用全過程:買來百香果、檸檬、金桔,去皮去核,加入冰糖,炖成一鍋,分裝後,冰櫃冷凍,然後分發給親朋好友,以及親朋好友的親朋好友。之後,媽媽收獲了很多表揚。

雲龍的媽媽看短視頻,也自己拍短視頻分享。盡管雲龍覺得那些充滿了奇怪特效和音樂的視頻甚至有些“辣眼睛”,但這并不影響媽媽奠定了在小姐妹之間的位置。“她們經常一起出去唱歌、去農家樂,短視頻是她們之間的社交紐帶。”雲龍說,“就像我們小時候喜歡的QQ秀,現在看來也很傻,但當時的同齡人都喜歡。”

汪冰說,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退休的父母有時候都還沒夠上老年,還是身強力壯的中年,但他們沒有更多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商場裡有兒童樂園但不會有老年樂園。當社交、被認可、被需要的各種需求仍然旺盛,網絡出現,一擊即中。

要承認科技公司的“算法”有着強大的力量——新聞推送都是你感興趣和願意相信的,網購首頁都是你喜歡的,“老專家”說的養生秘訣一個比一個簡單便宜又有道理……而以上種種,隻要一台有電有網的智能手機就能享受到,放眼望去,比這經濟實惠的娛樂方式其實不多。

想幫父母戒除“網瘾”,“為你好”不是理由

如果隻是消磨退休時間的娛樂方式,又不花什麼錢,“網瘾”似乎也沒什麼問題,但問題終究還是來了。

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負面影響。“中國目前這一代中老年人,不是網絡的原住民,他們不具備很好的媒介素養。他們分辨和主動搜索信息的能力不強,一般是被動推送,容易輕信,走不出‘信息繭房’。”汪冰說,“這帶來的最大危害是,他們會越來越發現,看到的東西和自己想得一模一樣,看了一條說吃什麼長壽,就會有很多信息湧來說‘是啊是啊’。他們不清楚信息是如何被制造的,也不知道什麼叫‘帶貨’,更不清楚背後的那些坑。”

另一方面是對身體的負面影響。中老年人本來有鍛煉和其他線下社交的活動,被手機等網絡終端綁定後,在沙發上一坐半天,對身體是不利的。

當年輕人發現了“網瘾”對爸媽帶來的負面影響、想加以勸阻的時候,第三種負面影響出現了——家庭關系危機。

“我爸堅定地相信自己每天看到的都是全網最火、最前沿的東西,經常跟我言之鑿鑿地分享,我說是僞科學,他不信,兩人發生争執,他就很受挫……”何炎說。

與他類似的經曆發生在很多家庭中,汪冰還有一個朋友的媽媽花了不少錢,網購了駱駝奶,“她跟媽媽說這個沒什麼用,媽媽怪女兒就是舍不得花錢給自己補補身體”。

汪冰說,年輕人在試圖讓父母戒除“網瘾”時,不管有沒有說出口,“為你好”都是一個重要理由。而在幾十年前,這正是父母管束我們的通用理由。隻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的位置發生對調。“我們自認為知道了更多能讓父母過上更好生活的方式,但什麼是‘好’,并不完全取決于是不是真的好,還在于父母自己的标準,以及邊界與尊重。”

就像小時候,父母一直期待通過自己的管理與教育能改變孩子,但事實上不太可能;同理,子女也需要放下執念,對父母生活的“幹涉”,邊界在哪裡,能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都是需要與父母确認的。

有的年輕人平常工作忙,難得周末有空去看望父母,就像“視察”一樣,打開冰箱,這個不行,扔了;打開櫃子,那個不行,扔了;跟你們說少看手機,怎麼又在看;數落完,走了。汪冰說:“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人的心理饑餓和生理饑餓一樣,都真實存在,都需要被滿足,如果不讓吃垃圾食品,就要給予别的替代品。如果不讓父母看手機,你讓他們玩什麼?你負責給他們找可以一起玩的夥伴嗎?”

汪冰強調,懲罰不是教育,禁止也不是教育,“一刀切的禁止是一種作為子女的‘懶政’。禁止之後有沒有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新習慣、新方法,這是子女更需要做的。”

換位思考、有效幫助,用魔法打敗魔法

在親子關系中有8個字“換位思考、有效幫助”,這同樣适用于長大了的孩子和老去的父母之間。

汪冰提供了一些具備實操性的建議:首先,從了解父母入手,知道他們真正想要什麼,可以直接對話,也可以觀察他們在網上關注什麼,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其次,學會鼓勵與欣賞父母,與其聚焦他們做錯了什麼,不如放大他們做對的地方,用放大鏡來看優點,比如媽媽發來一條正确的營養學知識一定要好好誇誇;最後,多多陪伴,親密關系中另外一半的最大價值不是給他“治病”,是給他愛。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隻有逢年過節才能回老家,空巢老人平常的精神生活主要通過網絡,與孩子的聯絡也通過網絡,那正好,“用魔法打敗魔法”。

蕭遊為媽媽推薦了不少智能家居産品,并教會她如何使用。這不僅滿足了媽媽的購物欲,還讓她有了跟上時代步伐的成就感,蕭遊更是在朋友圈不吝辭藻地各種花式誇獎。“錢已經花出去了,别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就能少買些了,我媽現在還會主動來問我某樣東西值不值得買。”

汪冰說:“當父母願意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生活,信息靠不靠譜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分享的行為讓我們的關系更加親密,也彼此更加信任。如果遇到特别不靠譜的事兒,我們也能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

今年中秋節,何炎的父母來他的工作地探親小住,他抓住機會,讓父母按照某靠譜科普公衆号上的建議,不要頓頓喝粥。一周後,長期高血糖的老人血糖恢複了正常。何炎趁機幫父母關注了這個公号,并清理了一些“僞專家”的号,以良币驅逐劣币。

“父母不要期望孩子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年輕人也不要期望父母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我們都不完美,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彼此關愛。”汪冰說。

(本文除汪冰外,其餘均為化名)(記者 蔣肖斌)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